白居易(yì)自幼(yòu)聰慧(huì),五六歲學作詩(shī),九歲熟悉聲韻(yùn),十多歲便寫出了膾炙(kuàizhì)人口的名篇《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的詩最大的特點是通俗(sú)易懂,同時又精練優美。這與他從小就謙虛(qiānxū)、謹慎(jǐnshèn)是分不開的。
有一次,他把自己剛寫的一首詩念(niàn)給一位在樹下乘涼(chéngliáng)的老婦(fù)人聽,可是這個老婦人聽了半天也沒有聽懂他念的是什么。他心里很難過。老人家安慰(wèi)他道:“沒關系的,不要難過了。我沒什么文化,只要你覺得行就可以了。”但是,白居易可不這樣認為,他覺得別人聽不懂的詩,那還算是詩嗎?
他跑回家,對那首詩做了認真的修改(gǎi),然后又念給老人家聽。一次不行,他改兩次,兩次不行,改三次。慢(màn)慢地,老人家有點聽懂了,還提(tí)出了一些意見;又經過反復修改,老人能完全聽懂他的詩了。白居易這時才算是完成了一首詩。
有時,一首詩,他前前后后要修改十幾次,但他并不在意,還樂此不疲。他堅持一個觀點:只有大家都能聽懂的詩才是好詩。
《長恨(hèn)歌》《琵琶(pípá)行》這些偉大光輝的詩篇就是這樣誕(dàn)生于世,并廣泛(fàn)流傳的。
輕輕地告訴你:
白居易向老婦人請教正是謙虛、謹慎的表現。白居易如此謙遜(xùn)、執著(zhízhuó),我們又怎么能妄(wàng)自驕縱(jiāozòng)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