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柯妍
編者按:
城市越建越大、越建越漂亮,到處是高樓大廈,到處是立交橋、綠地廣場。“城市化”在今天似乎已經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詞語了,但往往越是熟悉的東西我們越容易搞不清它的含義,以至于產生許多似乎不直該有的爭論。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它的含義究竟是什么?應該如何衡量城市化水平?如何正確看待城市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今后城市化發展的對策是什么?這些就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
城市是人類文明和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晶。人類社會發展到近現代,城市已成為人類文明的主要象征,城市化更成為現代化的標志。
城市化的由來
在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城市是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出現以后產生的。根據最新考古發現,最初的城市距今約6000—7000年。在整個農業社會,除了少數作為政治中心和商貿中心的大城市外,城市發展緩慢。直到18世紀工業革命以后,城市的發展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動力,城市的職能、規模、空間形態才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城市的發展,帶動著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啟動了近現代意義的城市化運動。
城市化運動的啟動,標志著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正是城市化的蓬勃發展使城市集中了國家大部分的生產力,提供了國家大部分的經濟產出,匯集了國家主要的科技、文化、藝術、教育的機構和人才,誕生出科學的發明、技術的創新、偉大的文學藝術創作,使城市成為每個國家政治和國際交往的中心,成為每個國家最大的財富,成為現代人類先進思想的源泉。

城市化與現代化是密不可分的。現代化是人類社會整體文明進步的一種方式,是人們探索和應用先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手段與成果,來最大限度地改善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環境的實踐活動。從縱的方向看,現代化在本質上是人類社會不斷向著更高目標前進的運動;從橫的方向看,現代化是因為世界各區域、各領域在客觀上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形成現代與傳統的差別、先進與落后的差別、發達與不發達的差別,從而產生從傳統向現代、從落后向先進、從不發達向發達變革的一場長期的、持續不斷的競賽運動。城市化與現代化之間既相生相伴、相互聯系,又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城市化是伴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而興起的,城市化對現代化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只有實現城市化才能實現現代化,沒有城市化就不能實現現代化。城市化是人類實現現代化的必經階段,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發展過程所帶來的各個方面的變化正是現代化建設所要求變革的內容。從內容來看,城市化是現代化的一個方面,從時間來看,城市化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發展過程。城市化的本質就是現代化。現代化是人類社會全面進步的過程,在現代化的實現過程中,最具有革命性的是經濟現代化,即社會生產方式的現代化,而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必然要求人力、資金的高度集中,城市化正是在這種生產要素高度聚合的背景下產生的特定現象。至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在排斥城市化的情況下實現現代化。世界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歷程表明,一個國家的城市化水平越高,其現代化的水平也越高,反之,城市化水平越低,其現代化的水平也越低。
到底什么是城市化
目前,我國城市化發展已經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已從1978年的20%左右提高到了2004年的57.3%。但是,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與困惑也十分突出。一些大都市如北京擁堵的交通是否顯示城市發展已經超出自身能夠承受的規模?城市化過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影響城市化質量的盲區?城市化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將影響我國城市化未來的順利發展。而要想解答這些問題,首先要對城市化進程有一個清晰全面的了解。

城市在中國古代包括“城”和“市”兩個概念。“城”是指圍繞人群聚落而修筑起來的四周圍有城墻、扼守交通要道、具有防衛意義的構筑物,是人類戰爭的產物;“市”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因貨物交易的需要而產生的。“市”主要有三層意思:一是貿易場所,即市場;二是購買;三是交易。現在通常所說的市是指國家根據一定的標準(主要有人口規模、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公用基礎設施狀況等),以立法或行政法令的形式,經有關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關批準,在以城市為主的地區設置的一種行政區域單位。可見“城”與“市”開始并不全部聚于一體,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城”里人口增多,“市”便移到“城”內或“城”郊,“城”與“市”便逐漸結合為一個統一的聚合體——城市。
至于“城市化”一詞,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馬克思。馬克思早在1858年《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就使用了“城市化”概念,提出了“現代的歷史是鄉村城市化,而不像古代那樣,是城市鄉村化”。1867年,西班牙工程師A·Serda在其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中,對城市化要領進行了系統闡述。20世紀70年代末,“城市化”的概念被引入我國。迄今為止,關于城市化的概念還沒有一個完整統一的解釋,各學科僅從各自的角度進行了界定。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市規劃術語》中對城市化的定義,是指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由農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進程,主要表現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以上觀點均是從不同的研究角度來定義城市化。筆者認為,城市化既是一個靜態的結果,也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從靜態來看,城市化水平表現為城市人口占全社會人口比重,表現為城市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同時還表現為城市生活方式在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從動態來看,城市化是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的轉變,是單個城市發展過程中建成區面積的不斷擴大,是城市的數量像雨后春筍般增多,同時還是經濟結構的不斷轉變、經濟效率的不斷提高和農村居民生活方式、價值理念向城市的不斷轉變。
如果認為城市化僅僅就是戶口的農轉非,從農村戶口變成城市戶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越來越大、越來越多,這顯然是片面甚至是錯誤的。城市化更重要的是由農村轉變為城市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這才是城市化的本質和最終目的所在。對于農村來說,實施城市化,不能只把農民集體土地轉化為城市用地,讓他們什么技能都沒有卻去工廠上班,最終導致下崗,沒有什么經濟來源而生活重新陷于貧困;不能讓農民變成了市民而其觀念、生活方式沒什么改變;不能讓居民有病無所醫,困難無所保,生活水平不斷下降。這些都有悖于城市化的初衷。倘若城市化要犧牲大多數居民的利益而不是增大他們的利益,單純的所謂“城市化水平”數字的攀升又有何意義呢?
如何衡量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到底該如何衡量呢?城市化水平該如何測算才能準確呢?從上述城市化的內涵和本質看,單純用城市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測算是遠遠不夠的,它只能反映城市化的一個側面;要真正反映城市化的內涵和本質,必須采用綜合指標加以測度。
北京現代化進程評價研究課題組從人口、空間、經濟、社會四個方面,對北京城市化問題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并發表了研究成果——《北京現代化發展報告——2005年北京城市化評價研究報告》。研究報告顯示,截止到2004年底,綜合人口、空間、經濟和社會四個方面對北京城市化進行測評,北京城市化水平為83.6%。如按四個方面分別進行測評顯示,北京市的人口城市化已經達到98.8%,幾乎可以與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國際性大都市相媲美;空間城市化水平為82.3%,經濟城市化水平為80%,社會城市化水平最低為75.3%,這三個方面與紐約、倫敦、巴黎、東京四個城市相比卻有相當大的差距。
由此可見,北京要向國家大都市邁進,還必須在生態環境、城市基礎設施、能源利用率、社會保障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等各個方面進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因此,衡量一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不能僅僅從單一指標來考慮,必須綜合考慮城市化的真正內涵及其本質,并采用科學合理的指標加以衡量。
如何正確看待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
由于對城市化越來越多的關注,也讓人們意識到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以北京為例,中心城市人口過于集中、交通擁堵導致人們通勤時間過長、環境污染、房價過高、新城發展不好、“城中村”問題嚴重等等,都為城市化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我們經常能看到紅綠燈路口的各色車輛密密麻麻排出數百米遠,甚至可以從這個紅綠燈排過下一個紅綠燈,頗為“壯觀”,這樣的情形讓人禁不住感慨北京經濟的發達程度,同時又讓人禁不住對這樣的交通狀況感到無可奈何。BTV-5頻道8月13日報道過的“城中村”豐臺區馬家堡1的例子更是暴露了真實的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城市管理的不到位、農民農轉非后的就業安置不夠、社會保障體系覆蓋率不高等等。
那么,我們如何正確看待上述問題呢?筆者認為,城市化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不能因為在城市化過程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就放慢城市化的腳步甚至否定城市化,我們應該以樂觀進取的心態看待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
仍以北京為例,北京中心城市人口過于集中主要是由于北京城市空間結構的不合理,即北京單中心的城市結構,導致工業、商業、政府機關、醫療、教育、文化等部門基本都集中在城區,由此形成城區的大量人流、物流、車流,再加上交通設施滯后,導致高峰期交通擁堵不堪,讓人難以忍受。據統計,現在北京城區400多個主干道路口,嚴重擁堵的上百個。不過我們已經可以欣慰的看到,市政府正在下大力氣改建、完善全市交通體系,大力發展的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將有效地解決北京這個上千萬人口的大城市交通問題。在一些特殊的區域內政府正借鑒國外一些發達城市的先進經驗,以做好公共交通與個人交通的銜接和輔助問題。
為了切實分流、解決中心城市人口過于密集和交通擁堵的問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在城市空間布局上早已明確,構建“兩軸一兩帶一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中心城一新城一鎮的市域城鎮結構2。“兩軸”指沿長安街的東西軸和傳統中軸線的南北軸,“兩帶”指包括通州、順義、亦莊、懷柔、密云、平谷的“東部發展帶”和包括大興、房山、昌平、延慶、門頭溝的“西部發展帶”,“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圍內建設多個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城市職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綜合競爭力,包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核心區、奧林匹克中心區、中央商務區(CBD)、海淀山后地區科技創新中心、順義現代制造業基地、通州綜合服務中心、亦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心和石景山綜合服務中心等。在城鎮結構上的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職能和重要經濟功能集中體現的地區,面積約1085平方公里;新城是承擔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產業,帶動區域發展的規模化城市地區,總體規劃在原有衛星城基礎上,建設11個新城分別為通州、順義、亦莊、大興、房山、昌平、懷柔、密云、平谷、延慶、門頭溝;鎮就是建制鎮,包括重點鎮和一般鎮,是推動北京城鎮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信隨著新城市規劃的逐漸實施和交通設施的改造,市政府和人民由來已久的心病困擾會逐步得到解決。所以,我們說,城市化過程中的城市規劃一定要做好,要有計劃性、前瞻性,不能等到城市越來越大,呈“攤大餅”狀一圈一圈往外擴大到問題非解決不可的時候才想起來去解決,費時費力成本還高。
豐臺區馬家堡“城中村”的例子還折射出,在北京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管理的不到位、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等問題。農村變城市本該是好事一件,但原本兩輛卡車都能通過的街道現在反而連一輛三輪車都過不去了,原本干凈的環境反而成了讓人難以忍受、大家都繞著走的“屎館區”,原本還有土地可以種,變成市民后反而失業了無事可做,有的更是生活困難,這樣的城市化好像偏離城市化的方向。城市化不是簡單的把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變成城市建設用地,讓農民由農村戶口變城市戶口就一了百了。相應的社區組織的成立和配套管理措施要及時跟上,不然出現這種居民生活環境臟亂差的狀況就不足為奇了。對農民就業培訓和妥善安置也不是簡單應付一下就算完成的事情,大部分農民文化水平和能力有限,掌握技能不夠,簡單的就業安置難以保障他們獲得穩定的經濟來源,必然成為城市化進程中的利益受損者。此外,新增的這部分居民在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上力度也不夠,農民的生活質量不升反降。因此,城市化進程中,各級政府必須要從建設和諧社會的高度上,重視這些相關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并制定完善的配套措施保障跟進,保障這些居民的利益,使他們能真正體會到城市化帶來的是好處而不是煩惱。
除此之外,城市化還要實施差異化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各個地區自然、經濟條件存在差異,城市化不可能像計劃經濟時代一樣實行一刀切,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實施不同的發展戰略,尤其要注重城市化的“質”,也就是城市化的內涵式發展,走集約化利用空間、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之路,以發展解決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而不是城市化的外延式發展,不宜盲目追求人口城市化率的攀升。
世界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歷程表明,城市化是人類實現現代化的必經階段,實現城市化才能實現現代化。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在排斥城市化的情況下實現現代化。我們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就必須要在注重城市化內涵的基礎上加快城市化的發展,不能因為城市化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就放慢了城市化步伐。我們相信城市化的科學發展必將把北京乃至全國各個城市建設成為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宜居城市,建設成為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經濟繁榮、生態良好的理想空間!
(本文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學學研究中心供稿)
1 “城市化悠著點兒”,http://btv5.qianlong.com/22224/2006/08/15/2260@3367634.htm。
2 城市空間布局,北京市發改委網站,http://www.bjpc.gov.cn/fzgh/csztgh/ghxj/200508/t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