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曼先生畢生熱情傳播俄國文化,積極參加中國革命,曾發起創建“九三學社”。今年恰逢“中國——俄羅斯文化年”,又正值“九三學社”成立60周年,我們在此深切緬懷張西曼先生,繼承他的遺志,為增進中俄友誼,建設民主富強的中國而努力奮斗。
多次訪學俄國 熱衷俄文教學
張西曼(1895-1949),湖南長沙人,1909年入京師大學堂學習。1911年赴俄國遠東地區的海參崴入國立東方語文專科學校,學習政治經濟。1912年他到彼得堡和莫斯科考察,接觸到了普列哈諾夫和列寧的著作。1918年冬,他又一次來到海參崴,讀了大量關于俄國革命的資料,開始翻譯《俄國共產黨綱領》等重要文獻。
1917年,他與鄧潔民等在哈爾濱創辦東華中學,以后該校成為革命者赴蘇俄的據點。1919年,張西曼任北京大學俄文專修科教員。1920年促成北京大學俄國文學系的組建。1925年在北京創辦中俄大學,并親自講授俄文,在此期間他曾編寫有俄文教材:《俄文文法》(1921年)和《中等俄文典》(1923年)。1927年任武昌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兼俄文法政學系主任。1930年任北平大學法商學院俄文政治經濟系教授,在課堂上以俄文講授政治經濟學和蘇聯憲法。
引進俄國文化 成立中蘇文協
張西曼自留學俄國以后,便為引進和傳播俄國文化做了大量工作,除前面提到的講授俄文并編寫俄文教材之外。1918年11月間他曾致函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的李大釗,建議北大圖書館充實俄文文學書籍:“惟是研究一國之文學,必深資乎參考,而參考又必藉乎圖書,此圖書之設置勢必周且備矣?!?922年,張西曼親自編寫《新俄羅斯》一書,介紹“十月革命”后蘇俄的新面貌和文化建設上的成就。
1935年,張西曼在南京與知名人士徐悲鴻等發起成立中蘇文化協會,他被推舉為總干事,并任該會會長孫科的秘書。中蘇文協的宗旨是增進中蘇友好,加強兩國文化交流,協會還辦有刊物《中蘇文化》。在此以前張西曼就在傳播俄國文學方面作了有益的工作,他滿懷激情地在大學課堂上講授過俄國著名文豪普希金的作品;寫出了在中國第一篇評價普希金的專文——《俄國詩豪樸思徑傳》(刊于1920年3月出版的《少年中國》第1卷,第9期)。1936年在中蘇文協上海分會成立之際,張西曼組織發動上海文藝界人士編輯出版了《普式庚逝世百周年紀念集》,包括普希金的詩歌、戲劇和文章,其中就有張西曼翻譯的《普式庚傳》(韋列沙耶夫著)和譯詩《酒神祭歌》。期間中蘇文協上海分會和中國文藝社聯合舉辦了蘇聯版畫展覽會,展出200多幅版畫,引起很大反響。當時魯迅先生也曾前來參觀,在展覽會上曾與張西曼相晤,相互進行過親切交談。
1938年12月,張西曼代表中蘇文協總會長孫科來長沙出席中蘇文協湖南分會成立大會,指導工作,并被推選為理事。同時被推選為理事的還有呂振羽、翦伯贊、譚丕模等湖南文化界知名人士。張西曼和其他理事共同商議決定經常性的會務活動如下:一、刊行《中蘇》雜志,每月一期,內容為介紹蘇聯先進文化,宣傳抗戰;二、開辦俄文學習班,分初級班與高級班;三、每兩月舉行一次國內外形勢時事報告會;四、設立圖書閱覽室,陳列蘇聯對外文化協會贈送的書籍。
中蘇文化協會原成立于南京,后遷往重慶,在宣傳堅持抗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少知名人士都在《中蘇文化》上發表過文章。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39年蘇聯“十月革命”22周年之際,毛澤東撰寫了題為《蘇聯利益與人類利益的一致》的重要文章,交吳玉章轉張西曼發表在《中蘇文化》第4卷第3期上。
投身革命運動 積極奮斗終生
張西曼的父親主張革新,兄長早年加入同盟會,在這種家庭環境熏陶下,張西曼早在1908年13歲時,就經宋教仁、譚人鳳介紹加入了同盟會,投身民主革命。1912年武昌起義后,受南京臨時政府委托于中俄邊境組織騎兵,并赴海參崴附近說服“劉彈子”(玉雙)率部南下支持新政_府。
1920年12月2日,張西曼與李大釗在北京大學創建社會主義研究會,研究并傳播社會主義思想,會員主要是北京大學的學生。1922年陳炯明背叛革命后,他赴上海會見孫中山先生,建議實行聯蘇聯共,改組國民黨繼續革命。1926年,他在北平創辦的中俄大學被軍閥張作霖強行封閉后,張西曼南下參加武漢革命政府任政治顧問。為了支持革命政府,他翻譯出版了《蘇俄民法》、《蘇俄刑法》、《蘇俄憲法》。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后,他譴責蔣介石實行的反動政策,積極營救被捕學生200余人出獄。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張西曼呼吁停止內戰,建立統一戰線,對日宣戰。全國抗戰爆發后,他參加了蔣介石1937年7月10日在廬山召開的知名人士時事座談會,并在會上提出了聯合蘇聯抗擊日寇的政見。1938年,張西曼除主持中蘇文協的工作之外,還參加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協會和中國反侵略分會,積極開展抗戰宣傳工作。皖南事變后,他與柳亞子等人聯名通電譴責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共罪行。
張西曼為促進民主憲政的真正實現,于1944年2月在重慶組建了中國民主憲政促進會,被推舉為理事長。為紀念1945年9月3日,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張西曼又參與組建主張和平民主的“九三學社”,為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而努力戰斗。1946年5月4日該社正式成立,他被選為中央理事會理事。后來他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期間,仍積極支持學生參加“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的民主運動。
1948年12月,張西曼在南京遭國民黨反動派的嫉恨,已不能公開立足,于是來到香港,找到中共地下組織,后經中共南方局廖承志、潘漢年的安排,冒著生命危險進入中原解放區。1949年3月他到了北平,不久又到東北解放區參觀學習,表露了他對中共領導的人民解放事業的贊賞與支持。
后來,他又積極參加了在北平舉行的社會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出席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不幸在此會議期間發現痰中帶血,經診斷為肺癌,眼看著畢生為之奮斗的新中國即將誕生,張西曼是多么渴望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為中國人民服務啊!
鑒于中國醫療技術條件的落后,張西曼決心向死亡挑戰,向世俗觀念挑戰,最后一次為中國人民造福。他親寫遺囑,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醫院。他是一名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也是一名為中國的民主與科學獻身的勇士。
1949年7月10日,張西曼先生不幸病逝,享年54歲。他在病床前留有遺詩云:“四十年革命為人民,絕未投機背此心?!痹谒攀篮蟮牡诙欤闪⒘擞芍芏鱽怼⒍匚洹⒘植⒗罹S漢等人組成的治喪委員會。熊瑾玎老先生忍悲含淚,寫下了長長挽聯:
渝市共傾杯,時事漫談,輒向前途窺遠景;
燕京重握手,新詩未和,那堪一晤便千秋。
在北京香山萬安公墓里立有紀念張西曼先生的墓碑,上面刻著周恩來親筆題寫的墓碑詞:
權位不動,威武不屈。反帝反封建,四十年如一日。風雪萬里,追自由之光芒。埋骨在此,山岳皆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