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網癮少年寫給縣委書記的一封信,直接推動并產生了全國絕無僅有的開通了網絡卻沒有網吧的縣城——山西方山縣城。在今年3月份發動的網吧整治風暴中,該縣城的7家網吧已被全部取締。在這個小縣城,再也看不到人頭攢動、坐滿了學生的熱鬧網吧。
“縣城無網吧”引發了一場網絡熱議,有人認為網吧就應該被取締,有人則認為取締網吧是因噎廢食。在我看來,這兩種完全相反的意見其實是對“取締網吧”的同一種誤讀:取締網吧仿佛只是一項行政暴力活動。其實,方山縣城的取締網吧行為并非不分青紅皂白,而是有法律依據的——取締行為依據的不是個人好惡,而是法律規定。在嚴格遵守“游戲規則”的前提下,既然縣城7家網吧全部違反規定,那么政府依法全部取締,當然無可厚非。
這個意義上,“縣城無網吧”雖然很刺眼,但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巧合——巧就巧在所有網吧都違反了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而不是由行政權力主觀設計并刻意制造的“奇觀”,更不是“懶政”作為。
在我看來,“縣城無網吧”是政府在用積極行動維護法律的尊嚴。事實上,網吧接受未成年人上網之類的違法現象,雖然政府三令五申,卻一直普遍存在,對未成年人及其家庭造成的傷害早已有目共睹。山西方山縣委書記的“網吧猛于吸毒”并非虛妄之言。而違法行為屢禁不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部門作為不力或者不作為,“管不好”成了“不管”的理由,白紙黑字的法律被閑置在了灰塵之下,“違法必究”被權力尋租和運動執法所取代。
只要網吧違法,就應該堅決依法取締,直至取締到一個不剩也在所不惜,這才是真正的“違法必究”,而“縣城無網吧”不過是違法必究的必要代價罷了。一些地方,法律從來沒有被認真執行過,以致網吧違法現象比比皆是,我們視之為正常現象,現在終于出來一個嚴格執行法律,寧可沒有網吧也要取締違法網吧的縣城,我們卻稱之為“因噎廢食”,豈不荒誕。
法律在落實中被打折,在執行中被削弱,這幾乎是我們的一個通病。在實現公正的道路上,我們總是有太多的“顧慮”,放不開手腳去嚴格執行法律,始終想用“人治”來矯正或者完善“法治”。其結果是法律成了紙老虎,違法成為不治的死結。比如,在整治網吧時,我們常想到一個城市不可以沒有網吧,卻很少想到“違法必究”必須得到落實。我們缺少的正是“縣城可以無網吧、違法不可不追究”的決心和魄力。
“取締所有網吧”本質是“取締違法網吧”。“縣城無網吧”折射的是違法必究的法治精神——這不是粗暴的“一禁了之”,而是依法經營網吧的誕生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