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林庚先生
著名詩人、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林庚先生10月4日下午7時安然長眠,享年97歲。
林先生是北大中文系活得最長的人,他的前輩和同輩沒有一個人活過米壽(88歲)。去年春天,系里隆重舉辦了“林庚先生九秩晉五華誕慶祝會”,出版了門人撰寫的紀念文集《化雨集》和紀念論文集《立雪集》;同時,九卷本《林庚詩文集》亦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一次,我問林先生的“養生之道”。林先生說,他年輕時起就喜歡體育活動。在廈門大學教書時,課下常與學生打籃球。年紀稍大后,改打乒乓球,26屆世乒賽后不久特意買了一張球桌,常與系里的青年教師打球。“文革”前在19齋門前我與林先生交過手,旁邊圍觀的同事直喊:“你不用讓球,林先生能打!”運動強健了林先生的體質,直到90多歲,人們還能看到他在校園內散步的身影。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林先生說,自70年代以來,他很少出過北大的圍墻,也不在外面吃飯。這使我想起了一件事。1992年我們1957級校友聚會,紀念畢業30周年,事前已聯系好,吳組緗先生、林庚先生將參加合影留念。突然林先生找到我說:“怎么聽陳貽焮說還要吃午飯?那我就不參加了。”我忙說:“您和組緗先生都不參加午宴,原來就是這樣定的。”當時還納悶,林先生怎么把“吃飯問題”看得這么嚴重。現在想想,不把精力浪費在世俗應酬之中,確是林先生長壽的重要原因。
系里的老先生中,林先生的清高是出了名的。最著名的事例,是說“四人幫”猖獗時期,林先生謝絕去人民大會堂參加國宴。林先生的清高,他的學生和同事周兆新教授描繪得最真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四句詩可以看作林先生的寫照。林先生的清高,是骨子里的清高,而非言辭上的清高。他出淤泥而不染,棄名利如敝屣,兢兢業業,忠于職守,正直耿介,我行我素,坦率誠懇,樂于助人,無論環境多么惡劣,從來不看風使舵,不卑躬屈節,不發表違心之論。”這一段贊詞,林先生當之無愧。
如果我沒有記錯,1957年春天,北京曾下了很晚的春雪,又發生過較嚴重的流行性感冒。當時知識分子正響應號召,幫助黨進行整風。想來也是出于這樣的動機,林先生便以眼前景象為題材,寫了篇雜感登在《文匯報》上,題目可能就叫做《春雪、流行性感冒……》(一時不及查核),這很可能是我讀到的林先生的第一篇文章,秋天入學,就知道林先生是系里的老師,所以印象很深。文章的具體內容記不得了,大概是說錯誤的東西有時來勢洶洶,但沒有什么生命力,不可能持久,就像春雪和流行性感冒,很快就過去了。好像后來為了這篇雜文,林先生還受過批評。90年代末,我向林先生提起過這篇文章,他當時說了些什么,我也忘記了。舊事重提,我只是想說明,林先生一生對于錯誤的東西,都以這樣的態度對待。
對于不講理的“學術批判”,林先生的態度是“他們一個勁地批,我就一個勁地寫文章”,“你批你的,我寫我的”。1958年夏天的校園里,大學生們熱火朝天地批判自己的老師。這場“教育革命”,有個形象的說法,叫“拔白旗”。林先生被列為重點批判對象之一,他的一些著名觀點如“盛唐氣象”說、“少年精神”說以及“布衣感”等等,統統被學生們批得體無完膚。但先生泰然處之,課堂上依然神采飛揚地大講“盛唐氣象”和“少年精神”。正如吳小如教授所說,林先生“獨行特立,堅持己說”,“幾十年過去了,那些批判文章早已被人忘掉;而靜老(按,林先生字靜希)的這幾個鮮明而執著的論點,卻歷久而常新”。
人所共知,北大中文系有兩位名教授,他們既是作家,又是學者,這就是小說家吳組緗先生和詩人林庚先生。兩位先生是清華大學中文系的同班同學,畢業于1933年。在校時,與李長之、季羨林結為文學創作和研究的摯友,人稱清華園“四劍客”。吳先生于1994年逝世,林先生撰文悼念,說他倆都“以教學為業而心在創作”。不同的是,解放后吳先生因故沒有再寫過小說,而林先生則始終從事新詩創作,從未間斷。
1933年林庚先生出版第一部新詩集《夜》,次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春野與窗》,接著1936年出版了兩部新格律詩集《北平情歌》和《冬眠曲及其他》。系里提供的《林庚先生生平》說:“先生的詩作當時即受到域外的關注。1935年4月,英國哈羅德·阿克頓教授將先生的新詩作品譯為英文,先以《詩五首》為題刊載于《詩歌》雜志,并在《當代中國詩歌》一文中給予高度評介,翌年又收入在倫敦出版的《現代詩選》。”對此我想補充一點情況。大約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英國倫敦大學遠東語言與文化系主任波拉德教授訪問北大,曾約我一同去燕南園拜訪林先生。波拉德教授是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專家,著有《中國人看文學:從傳統看周作人的文學價值標準》。其后,波拉德教授自己可能又去拜訪過林先生。據我所知,他對林先生的詩歌評價很高。林先生本人后來曾跟我談起此事。可見林先生的新詩作品,在國外一直是受到關注和好評的。
林先生40年代在福建長汀山區寫過一首《秋之色》,被聞一多先生選入《現代詩鈔》,林先生本人也非常喜歡這首詩,現在我抄下來供讀者欣賞,并借此結束本文:
像海洋的生出珊瑚樹的枝/像橄欖的明凈吐出青的果
秋天的熟人是門外的歲月/當寧靜的原上有零星的火
清藍的風色里早上的凍葉/高高的窗子前人忘了日夜
你這時若打著口哨子去了/無邊的顏料里將化為蝴蝶
林庚 (1910-2006) 字靜希,原籍福建,生于北京,著名詩人、學者、教育家。著有詩集《夜》、《春野與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詩、論合編的《問路集》、隨筆《空間的馳想》;文學史研究著作《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詩人李白》、《天問論箋》、《唐詩綜論》、《西游記漫話》、《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