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江邊上的江津油溪鎮金剛沱,有一個農民家庭,不到10年,在全國各地開設了200多家足浴保健店,吸納員工2萬多人,每年實現營業額3億多元。制造這一創業奇跡的,就是“富僑之父”郭正朝和他的4個兒子。
歷經磨難,郭氏家族與洗腳結緣
75歲的郭正朝,盡管已是古稀之年,頭發花白,但看起來仍精神矍鑠。談起早年創業的艱辛,他語重心長地說:“磨難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這位老人把我們帶到了滄桑歲月。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業學大寨”、“大辦鋼鐵”的浪潮席卷全國。年輕的郭正朝在農村也積極投入了火熱的勞動中。他當過貨郎,為集體跑過采購,修過水庫……由于家里人口多,口糧少,一天累到黑,仍吃不飽。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為了養家糊口,他萌生了幫別人賣菜賺點跑腿錢的念頭。一次,他悄悄收了一堆紅苕到鄉場上賣,結果被人發現。他被扣上了“投機倒把”的帽子,要割“資本主義尾巴”。無奈之下,他和妻子帶上家榮、家華、家富、家貴4個兒子,遠走他鄉謀生。
他先后在遵義等地種過杜仲、下過苦力。后來,郭家又一路南下,養豬、種果,憑著辛勤的勞動,一家人最后在廣州白云站穩了腳跟。
上世紀80年代,廣州興起足浴按摩。看到大街上包吃、包住還發工資的招工啟事,郭正朝心動了。他自己學過中醫,父親還在江津老家開過藥房,常常免費為村民按摩,并流傳出了許多“一指回生”的故事。一個晚上,郭正朝把這事一說,從小就對按摩有興趣的四兒子郭家富,決心在按摩這一行里闖出名堂來。
在當店員的過程中,郭家富勤學苦練,很快掌握了各種按摩手法。有一位老奶奶因有風濕病,走路不方便,家富在按摩時特別用心,做了一段時間,老奶奶居然能獨自上樓下樓,家富的名聲不脛而走,連香港人都專程趕來點名要阿富按摩。
做一名按摩師并不是家富的理想,他一邊干,一邊動起了腦筋,每一根血管里都涌動著創業的念頭。隨著技藝的嫻熟和對足浴按摩行業的深入了解,家富有了一個開辦洗腳城的完整計劃。
見到兒子胸懷大志,郭正朝喜出望外。在一次家庭會議上,他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回重慶創業。
于是,郭氏兄弟懷揣著打工攢下的3萬多元錢,在重慶城郊結合部的九龍坡區毛線溝,租下一間不足60平方米的店鋪。經過簡單布置后,1998年6月16日,一家名叫“富僑”的不起眼的洗腳店開張了。
當時,店里只有4張床,剛開張時正逢夏季,買不起電扇,更安不起空調,幾兄弟就用蒲扇為客人降溫納涼,有時一扇就是個把鐘頭,扇得手臂酸軟、大汗淋漓,卻沒有一個人叫苦。起初,附近的人缺乏保健意識,對洗腳存有偏見,上門的人不多,店鋪冷冷清清。郭氏兄弟一咬牙,莊嚴承諾:“不滿意不付錢。”幾個月后,上門的顧客慢慢多起來,每天開始有了上百元的收入。
洗腳是門大學問,方寸之間見真功
在富僑總店,懸掛著一幅橫匾,上書《富僑足療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年之本,主在道中……提契天地絕倫精妙,足療功莫大焉。”
說起足道,富僑公司董事長郭家榮娓娓道來: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看著顧客盈門,筆者忍不住問富僑靠什么吸引客人,郭家榮笑著說:“方寸之間見真功。”
在富僑的帶動下,重慶的洗腳店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顧客越來越多,對洗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郭氏兄弟在實踐中逐漸感覺到,不能光吃老本,必須不斷創新,形成一套獨特的技藝,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于是,他們從傳統醫學寶庫中找到了理論依據:在最古老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祖先早已認識到腳部的許多敏感反應點與人體內臟器官的關系,指出刺激這些反應點可起治病的作用。根據這些傳統理論,再秉承郭家傳下來的醫術經驗和經絡穴位圖,郭氏兄弟潛心鉆研,琢磨出202招泰式按摩手法、72招洗腳手法等獨家技術。在此基礎上,他們逐步將其提煉成含按、揉、搓、拍、擂、掐等動作在內的10多套富僑絕活。
有關專家對富僑絕活進行試驗后發現:對足部按摩15分鐘后,血液流速由12厘米/秒增加到25厘米/秒左右,腳尖腳掌溫度增加6℃左右。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提高,對身體有顯著的保健作用。為了提升核心競爭力,讓企業員工和新招收的學員牢固掌握郭氏手法,2001年11月,郭氏兄弟在江津工人俱樂部創辦了重慶第一所按摩職業學校。他們花重金聘請老中醫講解醫學、病理等課程,兄弟四人則手把手教保健按摩課,技術過硬的郭家富還成為學校的總教官。在這所學校里,先后走出了5000個按摩師,而且每一個人都經過家富指導、考試。
誰也不會想到,這5000個人就是富僑以后攻城掠地的致勝法寶。
以人為本,打造“磁場”團隊
為了穩定員工隊伍,樹立團隊意識,形成富僑“磁場”,郭家始終把員工的冷暖疾苦放在首位,使富僑成為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在富僑,沒有老板與“丘二”之分;進入富僑,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富僑靠技術立足,所以富僑人都有一技之長,進入富僑的人首先進入學校,學會了基本的手法技術,領取了資格證書,才能進入各個分店。
在這里,機會面前人人平等,按摩師、勤雜工、經理、總經理之間沒有任何阻隔,只要善于學習,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經理,都可能發家致富。一次,在江津油溪舉辦的富僑員工表彰會上,有兩名普通員工,因工作踏實被分別獎勵5萬元現金。
從創業伊始,富僑就把員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工齡滿3年的,可享受公司送股;每個員工都有權參股,使員工自覺轉變身份,改變命運。進入富僑,員工就基本上無需用錢,包吃包住,服裝、毛巾、肥皂等日常生活用品都實行統一配發;離家遠的,每年可以報銷回家探親的路費;患重大疾病的員工5000元以內的醫療費,可以報銷50%;5000元至1萬元的,報銷80%。年紀大或退休的老員工,可以從事公司比較輕松的后勤保障服務工作,不用擔心會下崗。回家養老的人,仍然可以享受公司的福利,領到股金分紅,衣食無憂。
2002年,江津農村青年劉興來到富僑職業學校,想學一門手藝,可由于家庭困難,連學費都沒有。富僑慷慨地收下了他,直到劉興成為公司高級按摩師后,他才償還了欠學校的500多元生活費。談起這件事,劉興動情地說:“富僑給了我人生中一次寶貴的機會,我一定要努力工作,回報富僑大家庭。”
員工周玉林以前是重慶儲奇門市場的“小混混”,整天游手好閑。進入富僑后,郭家富發現小伙子有悟性、能吃苦,于是悉心傳授按摩技術。周玉林也一改惡習,潛心鉆研業務,很快被提拔為北碚富僑店經理。
在富僑“磁場”的吸引下,全國各大專院校、中醫研究所的專家、教授等專門人才也紛紛加盟富僑,共創足道神話。
一桿獨釣不如結網共捕,連鎖經營成就洗腳產業
2000年,富僑總店從毛線溝遷至高新區五環大廈,“富僑保健服務公司”的牌子響亮地打了出來。
隨著足浴行業的火爆,富僑再也接不下潮水般的顧客了。怎么辦?郭氏兄弟認識到:與其一桿獨釣,不如結網共捕。要想做大做強富僑,必須開辦連鎖店,走擴張經營之路。
1999年,富僑的第一家分店——重慶富僑沙坪壩店開業。同年,富僑瀘州店開業,半年后,瀘州店又融資100萬元,將店鋪擴大到1500平方米。
瀘州店的成功,成為富僑連鎖經營業態的一個樣本。有了樣本,富僑很快復制出了內江、北碚、江北、成都、昆明、遵義等10多家分店。
家大業大,富僑如何對連鎖店進行管理呢?經過召開家庭會議,郭氏兄弟為避免內訌,進行了分工:家華、家貴鎮守一方,家榮指揮總店,家富專營連鎖企業。
在經營連鎖企業方面,家富有著獨特的管理絕招。昆明店一度時間經營陷入困境,第一次他換了一個經理,沒有變化,第二次將經理與部長一起調換,仍然沒有起色。第三次家富親自到場,一了解,才摸清了真實原因:員工們嫌收入低而消極怠工。在員工會議上,家富用自己創業的經歷來激發員工的熱情。講到激動時,他向員工跪下:“我求你們拿出最好的技術,為自己賺錢!”員工的積極性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昆明店在一個月之內扭虧為盈。
家富還有一個理念,就是由懂技術的富僑優秀員工出任經理。成都一店經理高習金,祖輩務農,小學只念了兩年,連出門打工的經歷都沒有,除了老實能干,就是一身的力氣。1999年經人介紹到富僑作按摩師,2001年就當上經理,月月贏利,成為富僑第一批年收入30萬元的員工。在富僑,像高習金一樣的經理隨處可見:瀘州店的張田蓉原來是農村大嫂,成都八店的謝錫祥是鄉村郵遞員出身,江北店的張安富是汽車司機出身……
連鎖經營,讓富僑迅速長大:短短幾年時間,富僑擁有直營、加盟連鎖店206家,從業人員2萬多人,年產值3億多元,成為全國足療保健行業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