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南岸區黃桷椏鎮政府慶“七一”演出現場,發生了一件趣事:樂曲聲中,真武山社區幾位胖媽媽,踩著云步登場了,6位演員往舞臺中央一站,舞臺顯得很擁擠了,但一位大媽還在喊:“莫忙,后面還有10個人?!?/p>
臺下一陣哄笑,真武山社區的干部們也樂了。書記張繼和笑呵呵地說:“別的隊只有五六個人,我們一下來了16個,下次我們得嚴格把關了。”
而幾年前的真武山社區卻是另一番景象。當時辦公地址在山上一座破廟里,沒水沒電,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想搞點活動,基本召集不攏人。沒有工作的居民飯后泡著老蔭茶,一天到晚打長牌,人們戲稱那時的社區是“晚上8點后,人民幣基本沒用”,哪個還需要社區干部?
“社區干部一無權二無錢,全靠嘴巴甜?!睆埨^和幽默地說。
張繼和進社區前,是供銷系統一家回收公司的經理兼黨支部書記。企業破產后,他為了維持生計,1998年參加社區干部考試。當時,他認為社區干部就是提著口袋發老鼠藥。
當時的社區主任王幫才,是在西藏退休后回來的,每月有2000多元工資,完全可以在家享清福,可天天背個藍布包包走街串戶。在公司當經理的張繼和曾經對此不屑地說:“一天沒得事做了。”
張繼和沒想到有一天他也會背起布包包跟著王主任走街串戶,他覺得抬不起頭來。
有一天,他在社區辦黑板報,一位胖丫頭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癟著嘴說:“你好像是哪個企業的領導嘛,啷個跑到這個旮旯來打雜了呢?”
這句話深深刺痛了張繼和的心,他正色地說:“有一天,當你需要我的時候,就會看得起我了?!?/p>
從那天起,張繼和發誓,要在社區里干出一番名堂來。很快,他拿出自己曾做過群眾工作的經驗,努力融合與居民的關系,由于給居民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問題,慢慢地,他看見人們眼中流露出感激。他體會到自己作為一個社區干部被需要的感覺,同時,也感受到了挑戰。
有一次,一位下崗職工找到張繼和,二話不說,“唰”的一聲,一把明晃晃的彈簧刀擺在他面前,說:“為什么不給我辦低保?”張繼和沉著地說:“這把刀是管制刀具,快收起來!”
然后,講道理講政策,承諾即使吃不上低保,也一定通過別的渠道幫他生活得好些。下崗職工疑惑而期待地收起刀子走了。接下來,張繼和四處走訪,通過各種關系,幫那位職工找到了工作。他再次來到辦公室時,張繼和幽默地說:“今天帶刀子沒有?”“呵呵,沒有,我是來感謝張書記的。”那種憨厚而羞赧的笑,讓張繼和心里十分踏實。
當真武山社區從山上搬到黃桷椏鎮以后,一個姓曾的婆婆從山上專門給張繼和和社區干部送來了仙人掌,她說:“你們用電腦,仙人球防輻射,用得著?!?/p>
真武山社區現在6個干部,管理著轄區4887人、2000戶人家。張繼和對干部們說:“每個干部必須獨當一面,但分工不分家,誰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大家一起上,不能讓任何一個干部受到傷害。”
有一次,一位叫周春華的居民,為一件小事跑到社區,對副主任廖小林先是罵,后來竟撲上去要打。社區張主任見狀,馬上沖上前,將嬌小的身軀擋在前面,其他干部也立即圍攏來,拉的拉,勸的勸,化解了一場爭斗。此后一連幾天,社區干部誰見了周春華都給她講道理,她終于不開腔了。
而讓社區干部驚喜的是,今年,周春華主動提出讓自己大學畢業的女兒來考社區干部。
2004年才來到社區、“社齡”最短的低保員朱小云剛接手低保工作時,對一些規定不熟悉。有一天,一個叫王發慶的居民要求吃低保,并帶來一個操社會的“大哥”助陣。朱小云一恐懼,就更解釋不清了,正在左右為難之際,張書記從他的辦公室里走出來,把條款當眾背了一遍,然后說:“符合哪一條?能辦的我們一定辦?!蓖醢l慶啞口無言。
社區良好的工作氛圍深深感動了朱小云,她在工作上比以前更加努力,很快獨當一面。
李仁芳來到真武山社區緣于一次電視廣告。當時她剛修完自考會計專業。為了找一份工作,她報考了社區干部。當時上班環境惡劣,“那時真讓人心慌?!崩钊史颊f,“當時我就想,要讓群眾看得起,我們首先得腰桿硬起來?!?/p>
搬下山,社區提出創業的口號時,李仁芳第一個站出來支持。社區提出利用門前的廣場和廣場下的地下室經營“兒童游樂園”和“露天水吧”兩個項目,每個社區干部要籌資800元。有個別干部怕有風險,李仁芳說:“我們沒有實力,怎么去幫助群眾啊,你們怕,我不怕?!?/p>
“創業真的很難,我們每天兩個人值班,請人把游樂車抬到廣場去,然后跟著童車滿場子跑,還要同時兼顧水吧,每天要干到晚上十一二點鐘才收工。上個廁所蹲下去,就站不起來……”
隨著社區經濟收入的增多,這批社區干部的形象也在廣大居民心中立了起來。大家高興地說:“有了這批干部,這個社區再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現在很多居民都習慣每天到社區來報到,像上班一樣,其中,一個80多歲的老婆婆,每天都要拄著拐杖顫悠悠地來社區坐一會兒。她說:“一天不見他們,心里就不舒坦?!?/p>
群眾高興了,社區干部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但他們都說:“工作累,心不累,在社區里,我們就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
現在,社區有個什么號召,群眾都積極響應。今年重慶大旱,社區為災區募捐,80多歲的視殘老人李紹簡請兩個“棒棒”將兩大包衣物送來;受社區和諧氛圍感染,轄區企業原野山莊老板默默資助社區一個大學生完成了學業……而最重要的是,社區現在空前熱鬧,對社區組織的活動,大家踴躍參加,這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