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子同志:
仔細拜讀了你的來信,你的真誠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十分欣賞你有一顆博大而赤誠的愛心!愛心不僅是心靈的花朵,更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構建和諧社會最堅實的基礎。
你在信中談到的一些人對獻愛心存在的錯誤認識(包括你的困惑),在現實生活中具有較大的普遍性,我感到非常有必要進行溝通。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由于人們長期受封建殘余思想的影響,“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處事哲學還比較盛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實行大包大攬,個人獻愛心的意識普遍不強。在轉型時期,一方面社會需要公益事業,需要獻愛心,但另一方面,我們國家對社會捐助等慈善事業的法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弊病不少,漏洞尚多,確實傷了不少人的心,出現了一些讓英雄流血又流淚的事。于是一些人認為,獻愛心也要講價錢,講回報。當付出得不到或者小于回報時,就不愿意獻愛心。這種明哲保身、惟利是圖的思想讓人們開始變得越來越世故,“該出手時不出手”,相當一些人變得麻木不仁、缺乏愛心。
面對人間罕見的自然災害,如海嘯、地震、火山爆發、干旱、水災、火災等,黨和政府當然要發揮領導和主導作用,即便是普通群眾的生產生活遇到困難,黨和政府當然也應該承擔救助的責任和義務。然而,在災難面前,在群眾遇到特殊困難的時候,僅僅靠國家的救助,往往是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的,特別需要社會各界奉獻愛心。黨和政府之所以要動員廣大群眾奉獻愛心,其實看重的往往并不只是具體的款物,雖然每一分每一厘都十分珍貴,但光靠群眾的捐獻,對于救助像今年重慶遭遇的百年大旱這樣的大災大難,往往是杯水車薪,但是,動員群眾奉獻愛心,其精神力量卻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因此,倡導社會捐贈,倡導群眾奉獻愛心,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凝聚人心,激發愛心。捐多捐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人性的光芒普照大地,如果人人都能獻出愛,讓身受災難之中的人們感覺到我們這個社會的溫暖,從而讓他們增強重建家園的信心,我們這個社會不是會變得更加美好和諧嗎?
就拿今年重慶遭受的百年大旱來說,一些人認為政府在捐款方面是“被動”的,我必須高度負責地告訴他們,這種看法是十分錯誤的,這種說法是極不負責任的。今年重慶遭受了這么嚴重的災害,但社會秩序井然,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雖然受到了很大影響,但并沒有出現不穩定的情況,相反,人民群眾緊密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奮起自救,涌現出眾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我們之所以能夠奪取抗擊百年大旱的偉大勝利,這首先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得益于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充分發揮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也得益于廣大人民群眾奉獻的愛心。重慶受災后,中央和地方已落實救災資金2.2億元。在8月23日舉行的“自強不息、人人重慶”大型賑災義演上,廣大市民慷慨解囊,全國人民愛心齊涌,4小時募集1.2億元善款。其中,重慶民營企業家捐款超過2000萬元,華僑和重慶華商會捐款近500萬元,21個市直部門、3315名機關職工捐款近60萬元。此前,中國石化集團、中國三峽總公司分別捐款600萬元和30萬元。李鵬同志也心系渝川父老鄉親,捐出30萬元稿費修建“母親水窖”。在各屆人士的愛心捐助下,重慶已募集救災款累計達1.3億元。相比重慶在這場特大旱災中遭受的上百億元直接和間接損失,雖然這1.3億元仍然是杯水車薪,但這些善款背后的愛心,卻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正是因為黨和政府在大災大難面前充分發揮了主心骨作用,廣大人民群眾紛紛發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我們才徹底戰勝了這場百年一遇的特大災害,重慶人民戰勝災害的意志和行為,充分展現了重慶人的“自強不息、開拓開放”的人文精神,贏得了全國人民的尊重,重慶人民抗擊這場百年大旱的精神,已經成為一筆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富民興渝、建設和諧社會,將起到非常巨大的推動作用。
誠然,我國的慈善事業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改革的深入,隨著各項法律法規和捐助機制的健全,這些問題是完全可以根治的。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扶弱濟貧,助人為樂,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尤其需要弘揚這些美德,尤其需要更多的人無私地奉獻愛心,從某種程度上說,愛心是構筑和諧社會的最好的“建筑材料”!
市委宣傳部理論處干部雷學剛
2006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