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轄以來,重慶民營經濟發展迅猛,但與京津滬相比,其總量、占GDP比例和增長速度都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民營經濟總量存在差距。截至2006年6月,重慶民營經濟單位已達53萬個,從業人員達532萬人,民營經濟對全市GDP增長貢獻率達52%。但是,無論是從民營經濟的絕對總量和占GDP比重來看,重慶民營經濟都難望京津滬項背。2005年,重慶民營經濟實現GDP1319.71億元,而京津滬分別為3578.98億元、1881.03億元、5137.07億元。就民營經濟在GDP中所占比重來看,2005年,重慶為43%,而京津滬分別為52.52%、51.34%、56.18%,也存在很大差距。
民營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距。從民營經濟的起源看,京津滬的民營企業主要是改制國有(集體)企業和部分流通領域及少量手工領域的個體戶,而重慶的民營企業多是從個體工商戶發展而來。以民營經濟集中度很高的摩配業為例:大多數民營企業都是當初從為大型國有企業提供配套服務開始起步,最后獨立門庭,做大做強。從產業選擇看,京津滬民營經濟呈現出“輕、小、集、加”的產業結構特點,幾乎涉足工業各領域。2002年京津滬規模以上民營工業總產值中制造業所占比重達到99.4%。以天津市為例,截至2003年末,全市擁有資產億元以上企業集團177戶,其中屬于民營性質的企業集團101戶,占57.1%。從民營企業集團所從事的產業分布情況看,第一產業1戶,第二產業52戶,第三產業48戶。而重慶近半數民營企業集中在食品加工、建筑建材及房地產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普通機械制造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五大傳統行業。從組織方式看,由于京津滬民營經濟具有“國企民營化”的特點,所以不少民營企業繼承了過去國有企業的企業制度(尤其是管理制度),一開始就具有了比較高級的生產組織方式和企業組織形式,而重慶的民營經濟多數經歷了一個從小到大、從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演變過程。
政府角色定位上存在差距。據重慶統計年鑒載,1997—2005年重慶的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在當年工業增加值中一直處在46%的水平之上,平均接近53%的水平,如果加上集體經濟工業,則平均超過73%的水平。可見,國有和集體經濟依然是重慶經濟的絕對主導。受此影響,過去一些政府部門和官員習慣于把民營企業當成“二等企業”,存在較為突出的所有制歧視和身份歧視現象。京津滬的民營經濟發展,不僅政府啟動得早,而且在啟動之后政府放手讓民營經濟主體進行自主探索,表現出了較大的政治勇氣。京津滬均相繼出臺了不少文件,大力推動中小企業的股份合作制改造,促進個體私營經濟發展,還較早要求對民營經濟做到“政治上不歧視,經濟上不輕視,工作上不忽視,不論成分重發展,不限比例看效益”。
(作者系重慶郵電大學副研究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