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企業創新的思考
前面談實的,下面我就談虛的了,力帆關于創新的一些思考。
第一,我認為創新不是創高。許多人有一個誤解,一提到創新,就是什么IT技術。不是這么回事。只要新,不一定要高。舉個例子,集裝箱。集裝箱是什么呢?就是把運輸的工具給一個標準的尺寸,然后把這個尺寸和汽車,火車,輪船,倉庫,碼頭聯系起來。沒有什么高技術。可是集裝箱的發明,創造了了不起的生產力,讓我們的運輸時間大大縮短,物流成本大大降低。所以,創新并非高不可攀。創新并不神秘。
第二,創新不是要創前無古人之新。創新不是自力更生,創新不是從頭開始。我說,吟得舊文章,便是新舉子。力帆摩托車飛越紅河幾年之前,柯受良也曾駕著汽車飛躍黃河的壺口。于是我們引進,吸收,再創新。你不能不承認力帆也是一種創新。所以不要把創新看得那么神秘。
另外,我們不要輕視程序或者形式的創新。力帆曾經提出過摩托車時裝化的口號。從前摩托車在人們心目中,就是省油、耐用。當代的人,難道僅僅是看重省油、耐用嗎?就像我們穿衣服。我們為什么穿衣服?兩個目的,第一御寒,第二遮羞。你看今天會場上的朋友們,如果僅僅是為了御寒或者遮羞,我們大概花僅僅百分之五的錢就夠了,另外百分之九十五拿來做什么?是為了精神的消費。所以,摩托車的時裝化也是一個摩托車駕駛者精神消費的需要。摩托車的邊蓋是起一個不漏油、密封的作用的,我們把一個摩托車發動機的邊蓋重新設計,打扮得很漂亮,成本增加了15塊錢,銷售增加了50塊錢,每一臺多了35元毛利,多乎哉?不多也。但是同學們,這個發動機每年銷售以10萬計,那就“多乎哉?多多也了”。所以,市場經濟中如果不懂得形式,不懂得包裝,那是非常遺憾的事情。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批判形式主義過了頭。下面我們再說化妝品。化妝品的成本的構成,專家們告訴我們,一、四、五。百分之十的原材料,百分之四十的包裝,然后百分之五十的廣告宣傳。如果你在商店買1瓶化妝品花30多塊錢的話,成本大概20塊錢,原材料區區2塊錢。你可不可以跟售貨員講,我拿3塊錢,不要你的包裝,我自己拿個瓶子來掏走行嗎?這就是市場經濟。
下面我說,更要重視模式的創新。福特發明了流水生產線。這是一種技術創新嗎?不是!一點新技術都沒有。只不過是原來一個人裝到底變成了幾十個人幾百個人來分裝,把每一個工序的技術難度大大降低,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這是一種生產模式的創新。又比如擔保公司,擔保公司不是當鋪,不是銀行,但是它可以保證資金的融通。這是一種金融模式的創新。2005年,全國最紅的應該是“超級女生”了。據說,決賽那一天,湖南衛視撈了7000萬廣告收入。“超級女生”選拔出來的選手,我看,也沒有什么閉月羞花之貌吧,她們唱的歌,好像也不是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吧。為什么那么火爆?它是利用了當代人渴望自主參與的思潮。以往評什么金雞獎,老是評委說了算,大家不服氣,為什么他說了算?對不起,這一次我來評。這就是為什么“超級女生”那么火的原因。“超級女生”也是把美國的一個電視欄目“美國偶像”拷貝過來的,也就是我前面講的,它是一種引進,消化,再創新。比較一下,技術創新的互聯網,技術如此高深,可是不賺錢。我們發郵件不要錢,上網不要錢,門戶網站差點垮了。后來有人發明了一個商業模式:短信。雖然每一條只收一毛錢,一下子讓那些門戶網站和移動、聯通大賺其錢。今年春節這天,據統計,全國發了450億條短信。這一天讓短信運營商撈了45億元。這說明模式的創新何等的重要。
我們要特別重視制度的創新。我認為中國一個了不起的制度創新就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59年至1961年災荒年的時候,老尹已經20多歲,有一天我去用早餐,把早餐券給了炊事員,炊事員給了我多少?32顆胡豆,又叫蠶豆。老尹身高一米八四,區區30多顆胡豆,怎么能夠填飽肚子?從那以后,一直到改革開放的前夕,中國人為吃不飽發愁。我們搞了很多組織形式,比如說什么互助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還是吃不飽。在科學基礎上,我們總結了八字憲法:“水、肥、土、種、密、保、工、管。”還是吃不飽。當時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感到非常羞愧。我們有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我們中國人如此勤勞,可是居然解決不了一個吃不飽的問題。后來就是依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下子讓中國人解決了吃不飽的“心腹之患”。這就是制度創新的魅力。
下面我向大家推薦從賣硬件到賣服務的模式。我認為,落后的市場經濟是賣硬件,送服務;發達的市場經濟是賣服務,送硬件。因為硬件的價格總是江河日下。想當初的手機,賣30萬元一部,還不能發短信,現在不過三四千元,說不定哪一天就區區三四十元。所以,守著賣硬件,難以生存,而賣服務是滿足人們心理的愛好,沒有什么標準,服務的收費總是節節高升。據說,IBM公司當年賣硬件送服務,曾經一年虧了幾十億美元。后來,它改為賣服務送硬件,硬件不要錢,2004年賺了130億美金。我在想,咱們搞摩托車現在不也是賣硬件嗎?你看農民買一輛摩托車要花三四千塊,我們可不可以跟他們講,你別掏這么多錢,你跟我們簽個協議,每個人我收兩百元服務費,你自己加油,你喜歡坐女士車就坐女士車,隔兩天回來換男式車,我都給你換。你說我便宜一點行不行?可以。已經開了兩年以上的舊摩托,還可以再便宜一點。你說我全部要坐新的摩托行不行?可以。價格升一點。我相信,這種賣服務送硬件的方式能夠讓我們傳統的制造業起死回生。
凡是創新,誰也不能擔保成功。所以我們力帆要提出獎勵成功,寬容失敗。我們主張,異想天開才能茅塞頓開,膽大妄為才能大有作為。當然這個膽大妄為都是在法律允許的范疇內。我認為中國古往今來最膽大妄為的是誰?毛澤東。你看他怎么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翻譯成今天的話:成吉思汗有什么了不起,不過只會射天上的雀雀。我今天不想在這里評價毛澤東的功過,但是毛澤東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真的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最后我們把力帆關于創新的理念集中在這里,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獲利路有三,壟斷我無權,投機我沒膽,創新求發展”。我們還說過,“力帆三件寶,創新、出口、信譽好”。同學們,你們要提一個口號給工人的時候,要通俗上口。我記得在上小學的時候,念地理課本:“吉林三件寶,貂皮人參烏拉草。”到今天我都沒有看過什么是烏拉草,但我記得那么清楚。所以我說:“力帆三件寶,創新、出口、信譽好。”我們今天開始造轎車,中國的汽車,百分之八十的技術依靠外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品牌也是依靠外國。所以力帆造轎車提出“為國家爭點技術,為民族爭點品牌”。力帆人說:“到處是本田,遍地桑塔納。問問力帆人,要我們干啥?”8年前,當我們感到民族工業受到嚴重擠壓的時候,我們就在墻上寫上:“民族工業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力帆人被迫發出最后的吼聲:創新,創新,創新!”
(全文完。摘自“新浪網”,原文由徐文琪根據錄音整理,本刊有刪節,題目系編者所加,原題目為《力帆的創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