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18日,大木鄉干部難忘的一幕。
這天,數百名群眾集聚到鄉政府,罵干部,砸牌子……
老百姓咋就這么恨干部?而頭一年“還鄉”時,37個鄉干部到任,老百姓是放著鞭炮像迎接久別的親人一樣迎接他們的,說:“8年啊,終于把你們盼回來了!”
這話聽上去,使那些剛組合攏來的當時還不怎么情愿的鄉干部們有瞬間的激動和崇高,而邁進那近乎危房的辦公大樓時,他們看見,走道里站滿了抱著鋪板摟著鋪蓋的村民,那場面使這些年輕干部們,想起了小時看的電影,大家心里有一種被喚起的莊嚴感。
次日,空空四壁的辦公室里,召開了大木鄉第一次黨委會,書記黎興平說:“我們要使出看家本領,讓這些百姓富起來。”
此后半年,他們一日三餐粗茶淡飯,夜夜睡硬板鋪甚至板凳,天天下坎上坡……然而,事情的發展與他們的努力和想像背道而馳。
他們進村,“哐當”一下,老百姓把門關了。甚至有孩子沖他們喊:“農機干部吃雞蛋,計生干部吃扁擔,鄉村干部去你媽的蛋。”
其實,來之前,他們就知道,這里盛行三股歪風:亂砍亂罰風、計劃超生風、邪教迷信風。群眾用錢基本靠砍樹,有林業站職工阻攔,曾遭暴打,還有一回,連派出所所長腰間的槍都被搶了……一個個聽來的故事,于黎興平等鄉干部來說,真是天方夜譚,而這次,他們終于領教了大木老百姓的厲害。
我們來時,老百姓是歡迎的,那后來工作在哪兒出問題了?大木百姓在想啥?我們怎么做才能讓他們滿意?黎興平在苦思中豁然明白,他們太急功近利了,那些在大木根深蒂固的問題,要想在三五個月內來個徹底改變,是根本行不通的。
想明白了,干部們就有了信心有了思路,他們決定用實際行動換得老百姓的心,讓老百姓自己去轉變。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僅有的20萬元開辦費用來打通大木的出境路。全鄉37個干部總動員,齊上陣,每一個干部不僅要負責組織一個組修路,還得完成“自留地”。不管官大官小,年長年少。剛出來的5個大學生,男男女女,都熱火朝天地扛著工具修路去。農忙了,干部群眾一道干農活。從沒做過農活的,在家還是孩子的小伙子大姑娘們,都跟農民伯伯學做農活。農閑了,他們就去修路,抬石頭、挖土……手腫了,腳破了,累得暈倒了,偷偷哭了……
在這條路上,臉上結冰的群眾露了笑臉,打趣說:“毛主席的干部回來了。”
隨著28公里長的機耕道蜿蜒延伸,大木鄉老百姓的心胸也在變寬。
第二件事是土井二組的土地遺留問題。1995年,焦石電力公司在該組征了10畝地修電站,電站修好了,土地征用費卻長期得不到補償。于是,農民用電就不交錢,而不交錢,電力公司就斷電,斷了電,農民就鬧、就上訪,矛盾演變得十分激烈,最終,誰來調解,百姓轟誰。
此事相當棘手,但不能不解決。工作組來到土井二組。看見村民在田地里干活,走上去幫一把,一邊干活一邊搭訕:“老鄉,我們是來解決你們用電問題的。”“想哄我們嗦,沒門!”村民只顧做自己的活,背著身子不搭理。晚上登門,屋里的燈,一敲就熄,遠處,還此起彼伏傳來關門聲。“老鄉,開開門吧,我們真是來聽聽你們的心里話。我們一定要讓你們用上電。”……掏心的話和莊嚴的承諾,終于打開了一個個村民的心扉。老百姓打開了話閘子:“都說我們是刁民,我們刁嗎?白白占了我們的地啊!”“一次一次地哄我們呀!”……幾年來的怨屈和憤激,在一夜間全吐了出來。
工作組欣慰了,最后,他們達成一致意見:推舉5個村民代表,與鄉干部一同與焦石電力公司協商此事。經據理力爭,電力公司補償了村民土地費用,村民的電價每度0.21元,比其他村用電便宜多了。
這兩件事的解決,融了大木老百姓的心。農民感動了,被感動的農民情懷如山。
2001年9月,大木修路,如火如荼。70多歲的吳大發家分得15米長的任務,吳大爺在福利院做事,老伴體弱,就叫回了在外打工的兩個兒子。兄弟倆年輕有力氣,干活比別人快,一個多月時間,就啃下了高高的石坡,路修得平平整整,眼見就剩三五天的活了。10月11日,天還沒亮,哥哥吳仁權叫醒弟弟,帶著飯菜,披星戴月出發了。但,就在這天下午,吳大爺的這個20剛出頭、還沒來得及找媳婦的兒子在排一個啞炮的時候喪生。
吳大爺聽到這消息時,還在福利院干活。他傻了,任鄉上干部把他拽上摩托車飛到現場,活生生的兒子被裹在白布里,他的胸腔里發出嚎啕聲,與其說是在哭,不如說是一頭受傷老狼的慘嚎……而他同樣年老的妻子,聽到消息,當場昏倒在地。
鄉領導的心沉沉的,一邊追悼死者,一邊撫慰生者。他們的心懸著,擔心這事不好處理,更擔心老百姓對修路有意見。
然而,第二天,吳大爺就帶著家人,默默地,讓青山埋了兒子,連親戚都沒通知。一如他當時預料的,事后,親戚們埋怨他數落他,怨他傻,將一個兒子白丟了。吳大爺只低頭無語。
鄉上對吳大爺感激不盡。他們決定接過吳大爺家未修完的路。沒想到的是,他們扛著工具來到修路現場,看見了吳大爺蒼老的身影,這個孤獨的老人正專注地在那片失去兒子的土地上一鋤一鋤挖著土——
干部們面對青山佇立,集體在感動中失語。
心,就這樣貼近了。干部下鄉,遇見什么幫忙做什么,邊做邊與群眾嘮叨家事;騎摩托車上路,捎老百姓一程,帶一下肥料糧食。鄉里還成立了一個民兵應急分隊,專門跑老百姓的急難事。
而今,大木的老百姓離不開干部了。周鄉長說:“最喜歡群眾一見面喊的那聲‘我們的周鄉長來了’。”干部舒偉說:“現在最看重的稱謂是百姓稱我‘舒同志’,巴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