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重慶共立案查辦職務犯罪案件287件363人,其中有67名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因涉嫌職務犯罪落馬。職務犯罪是對公職人員所實施的和職務有關的一系列犯罪的總稱。在司法實踐中,職務犯罪主要包括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實施的貪污、賄賂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履行職務過程中實施的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等瀆職類犯罪,以及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犯罪。
重慶當前職務犯罪呈現出三大特點
筆者通過對重慶市近幾年發生的職務犯罪案件進行調查,發現當前我市職務犯罪呈現三大熱點。
首先,大要案件突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涉案金額大。以前,貪污、受賄數萬元的案件就被稱為大案,現在,涉案金額在幾十萬元、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案件也屢屢出現。如巫山縣國土局規劃、計劃和耕地保護科原科長杜江利用職務便利,單獨或伙同他人貪污公款409.3萬元,個人分得224.3萬元,利用職務便利,挪用公款56.97萬元。重慶市農資公司原總經理胡啟能,任職期間貪污受賄人民幣1243萬元。二是涉案人員職級高。近年來,重慶市先后查處了市檢察院原副檢察長郭寶云、市廣電局原局長張小川、市委宣傳部原部長張宗海等高級領導干部貪污受賄案件。
其次,職務犯罪向社會各行業蔓延。以前職務犯罪多發生在經濟管理、行政審批等資金、權力比較集中的部門和領域,但現在,職務犯罪在各行業領域都不同程度存在。教育、衛生等一些向來被視為清水衙門的行業,目前也成了發生職務犯罪的“重災區”,甚至連殯葬等在人們日常觀念上和職務犯罪毫不沾邊的行業,也未能幸免。如我市某區殯儀館一副館長,任職期間,利用職務之便,在公墓搬遷、修建和綠化工程中,收受某廠廠長賄賂數萬元,后被查處。
第三,窩案串案多。隨著制度建設的加強,有的職務犯罪光靠某個人的職務條件較難完成,于是,不同崗位、職務的人員相互配合、勾結作案的情況日漸突出,成為職務犯罪領域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具體表現為犯罪分子相互串通、內外勾結、合伙密謀,長期群體作案,往往是查出一案,帶出一窩,牽出一串。如2002年渝北區檢察院查處該區城鄉建委原主任何某受賄案時,牽涉到國土、金融、財務等多名人員。我市去年查處的港務集團受賄窩案,上至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下至施工現場代表,數十人收受賄賂,形成龐大的行賄、受賄網絡。
當前職務犯罪案件高發存在三大原因
一是部分公職人員個人道德素質低下,思想蛻化變質。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之下,部分公職人員未能恪守廉潔奉公的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大搞權錢交易和權力尋租,最終滑向職務犯罪的泥潭。
二是權力配置結構不合理,權力高度集中。在現行的權力構架和制度設計中,單位、部門乃至地方的一把手和主要領導的權力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的分權機制和制衡機制,容易形成權力真空。很多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被查處后都要在自我反省中談到這樣兩條:不注意主觀世界的改造,理想信念動搖;權力太大,缺乏有效的制約和監督。這兩條總結得都很客觀。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職務犯罪行為,基本上都是這兩者結合的必然產物。
三是監督懲處不力。我國對公共權力和公職人員的監督渠道和監督方式很多,單從監督主體看,就有紀檢監察監督,人大、政協監督,司法機關監督,新聞媒體監督,公眾監督等,但總的來看,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內部監督偏軟。由于被監督者和監督者之間存在層級上的隸屬關系或者利益制約關系,監督者在監督過程中往往顧慮重重,不敢放手監督。二是外部監督特別是公眾監督太難。目前,不少地方和部門還沒有實現完全意義上的政務公開,權力運行的透明度不高,其他監督主體特別是普通群眾的知情權無法保障,群眾雖有監督的意愿,但難以監督。同時,在對職務犯罪的懲處上,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職務犯罪的發現和查處率太低。對于犯罪分子而言,法律的懲戒和威懾效應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制裁本身的嚴厲程度,二是犯罪被發現和查處的幾率。雖然我國刑法對部分職務犯罪規定了嚴厲的法定刑甚至包括死刑,但由于在實踐中對職務犯罪發現和查處的幾率太低,使得刑罰的威懾作用大打折扣,降低了職務犯罪的法律風險成本,強化了犯罪人的僥幸心理,不利于職務犯罪的預防。
預防職務犯罪的三條對策
預防職務犯罪,需要多管齊下,實行綜合治理。
首先,要加強對公職人員的教育。實踐證明,制度和法律并非萬能,同時,實施制度和法律需要高昂的社會成本。在當今世界,凡是廉政建設搞得好的國家和地區,除了有完善的制度、健全的法律,加強對公職人員的教育,建設廉潔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也是非常重要的經驗。目前,宣傳教育要注意強化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結合“八榮八恥”榮辱觀的教育,對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進行理想信念、從政道德和艱苦奮斗教育,增強他們的“免疫力”。二是加強法紀和警示教育,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起到居安思危、警鐘長鳴的功效。三是要努力改進教育方式方法,切實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際效果。
其次,要加強制度建設。凡是反復出現、大面積發生的職務犯罪,就不能簡單地將原因全部歸咎為行為人個體,其背后肯定有制度方面的深層次原因。只有加強制度建設,才能克服職務犯罪前“腐”后繼、打不勝打的被動局面。目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科學合理的分權制衡機制,實現權力對權力的制約,以克服目前權力高度集中的弊端。二是規范權力運行,使決策、執行、監督等每個環節的權力行使都有制度性約束,防止權力失控。三是建立健全有關對人、財、物、事的管理制度,避免管理上的漏洞,降低和減少職務犯罪發生的幾率。
第三,要加大監督和懲處力度。沒有強有力的監督和懲處,制度就有被虛化和形式化的危險。當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不斷提高監督主體的地位和獨立性,徹底切斷監督主體對被監督者的隸屬或利益依附關系,加強監督的有效性;二是大力實施政務公開制度,切實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發揮媒體、公眾對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的社會監督作用;三是加大對職務犯罪行為的查處和打擊力度,以增強制度和監督的有效性,特別是要通過拓寬舉報渠道等途徑,提高職務犯罪的發現率和查處率,增加職務犯罪的風險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