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篇文章看作是一個體格健壯的人,那么,這個人的面孔上如果沒有一雙智慧傳神的眼睛,這個人就會黯淡無光。一篇出色的文章,如果沒有光芒四射、充滿哲理的“點睛”之筆,文章就會平淡無奇、枯澀無味。所謂“點睛”之筆,就是在文章關鍵處用一兩句或一小段簡明扼要的話,把文章的主旨揭示出來,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們先來看一首詩的“點睛”之筆。一個大雪天,鄭板橋遇上一群正在賞雪吟詩的讀書人。那些人見鄭板橋衣著粗劣,有意為難他,要他以雪為題作詩一首。鄭板橋觸景生情,隨口吟道:“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話音剛落,那些人捧腹大笑,說他在胡謅(zhōu),根本不像詩,真是荒唐怪誕。鄭板橋略加停頓,又繼續吟出最后兩句:“千片萬片片片飛,飛入蘆花看不見。”這時,幾個讀書人異口同聲地稱贊道:“妙,妙!這才是佳句也!”后兩句詩為何令幾個讀書人贊賞呢?因為后兩句即點睛之筆。詩句中借一個“飛”字,將雪花、蘆花合在一起寫,那雪花已不單單是片片雪花了,而變成了一群輕盈頑皮的天使!這樣一來,開頭看似平淡的兩句也隨之增色,全詩成為了一幅美妙的風景圖。
由此看來,一篇詩文有了點睛之筆,通篇就會活起來,主旨和意境也得以突現、升華。
再如《金色的魚鉤》的末尾寫道:“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這句話就是“點睛”之筆。作者運用象征手法點題(點睛)。這里,魚鉤閃爍著的“光芒”,象征著紅軍老班長舍己為人的崇高思想品德在閃光。老班長用這只不起眼的魚鉤在長征途中為了讓傷病員吃上魚,而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魚鉤凝聚了老班長的奉獻精神,所以說它“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這一點睛之筆,將老班長的崇高精神推向高峰,深化了主題。
切記,同學們在寫文章時,一定要學會運用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