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別戀All Things Fair(瑞典)
導演/編?。翰ね虏馚o Widerberg
主演:約翰·威德伯格 John Widerberg
瑪麗卡·拉格克蘭茨 Marika Lagercrantz
類型:愛情/倫理/情色/戰爭
上映時間:1995年
獲獎紀錄:1996年柏林影展銀熊獎和藍天使獎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All Things Fair,一切皆是合理的。如果你認為《教室別戀》是一部畸形情愛片,那就錯了,它是“a boy to man”的故事,關于成長。
15歲的男生,37歲的女教師,曖昧,欲望,懵懂,成長。每個男孩子都會經歷懵懂的時代,啟蒙的經歷,最后成熟起來都會舍棄他青春時代那個啟蒙的成熟女子。
這個故事似乎很復雜,單單一個男孩子的成長不必非得放在二戰時期來講,必定有其政治隱喻在里面。但是,他的成長,很直接,很明朗,從生理到心理的。周圍的生態——他的哥哥、父親、母親、女教師的丈夫、鄰居家的女孩,每個人給他帶來了不同的感受,一顆敏感的尋找的心。
那個男孩子,帥氣清秀的氣質,清新的像一枚剛摘下來的水果,金色的頭發,白皙的膚色,藍色的眼睛,尖尖的下巴——誰若是那女教師,必定也喜歡他;那個女教師,優雅,高貴,成熟,滿足青春期男孩對女人所有的想象——倘若誰是那男孩,必定也迷戀她。
彼此的吸引,那一絲的曖昧,表現的很細致。男孩子朝她的窗戶看,擦黑板時看她的脖子,故意撞到她的身體,然后,在教具室他突然吻了她。青春的悸動,一切都在細膩的眼神與動作中,不需要任何語言。
然后,當男孩顫抖地解開那一排鈕扣時,美妙的陶醉,一如那張海報給人的遐想……

遇見她的丈夫,一個愛好音樂與酒的男人,他們居然能夠平和地在一起聽柴可夫斯基,雖然那個男人什么都知道。少年面對著卸除武裝的情敵,先是小心翼翼,然后是困惑,接著傾聽,最后的結果是產生了同情之心,這種情緒使一對情敵之間的關系產生了變化,一種類似于朋友的關系,它是一種蘇醒的前奏,帶著預見性,預示少年人性的蘇醒已經開始。
畫面中,明顯的對比,一個青春秀美,一個木訥愚鈍,從眼神、皮膚各方面看出來差別——明白了她,貪戀著他的年輕的美好的身體。極純極美的東西是一種蠱惑,無論是聲音還是感情,比赤裸裸的誘惑更能銷魂蝕骨。
然而男孩子總要長大的,欲望不是全部,她試圖拴住他,而他還是離開了。女人的悲哀——兩個人的交往中,總要有一個人占上風的,想象是美好,得到總會厭棄。
即使是情欲糾纏,可是因為沒有旗鼓相當的愛情,情欲只是一劑寂寞的春藥,當發情期已過,厭倦的潮水洶涌而來,沖垮脆弱的堤壩,人的心還是渴望愛戀的。
他接受了愛慕他的鄰居女孩。歐洲人的直接。
?她要他留級了,對校長說他曠課。女人的報復,同時也是自我保護。男孩只是一時的迷戀和生理反應,反倒是她,拿得起放不下。女教師的瘋狂挽回,以及自我暴露都無法挽回最初少年對她的迷戀,成長的腳步是誰也阻止不了的快節奏。
他沖動地力爭,然而無效。
他的哥哥在戰亂中喪命。一瞬間,所有的都變得脆弱不堪,所有的都灰飛煙滅,少年的心堅硬起來,學會和懂得了承擔,一只腳踏進了成年,跌撞之中,穩住了。?
他離開了學校,帶著那些字典。離開虛偽和丑惡,陽光照在他的臉上,英俊的臉上,年輕的臉上,音樂響起。柔美的女高音再度纏繞畫間,那是青春的告別和祭奠。?他不再需要教化,他堅毅,果斷,成熟了。
個體的成長,青春的悸動,難得一見這么細膩的情感又有深刻意蘊,以及政治歷史背景的片子,手法據說被很多后來者借用。
人生總不能如初見,少年初戀時火熱的嘴唇,美好的狂熱。這樣令人贊嘆的燦爛注定不能持久。戀著那個開頭,但是明白結局,夢想回歸現實,終究如此。[責編/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