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儲蓄”的無奈
中國人越來越富有了。截至2005年12月末,中國城鄉(xiāng)居民儲蓄存款達到14萬億元,按人口計算,即相當于每個中國人都擁有超過1萬元儲蓄。
但中國人也越來越不敢花錢。近5年來中國居民最終消費率持續(xù)走低,雖然中國人民銀行不斷調整儲蓄利率,將利息一降再降,但中國的居民儲蓄率卻依然以每年 0.5%的速度一路高漲。
在人民銀行一個關于“儲蓄目的”的調查中,人們將儲蓄的目的依次確定為“攢教育費”、“養(yǎng)老”和“買房裝修”。這些“后顧之憂”令人們不敢花錢。
除了收入外,專家將制約百姓消費的其他因素歸結為行業(yè)壟斷、商業(yè)欺詐、信息不對稱、流通存在問題、產品不對路、供給質量不高、服務不到位等,在這些因素下,人們覺得與其花錢不放心、不安心,不如捂緊錢袋積極攢錢了。
關于中國的高儲蓄率,部分外國經濟專家可謂稱贊有加,甚至有人稱,當美國、歐盟、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的經濟正在走向破產之路時,未來能夠挽救全球經濟免于崩潰的將是中國的高儲蓄率。確實,中國正逐步成為發(fā)達國家所需資本的重要來源,但中國媒體更愿意將高儲蓄率比作一把雙刃劍,在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