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和珠峰完全不是一回事。”這是2006年1月5日,王石完成南極探險甫抵香港后,面對媒體的第一句話,似乎他此次南極之行的感慨全包含在了這句話里。
至此,55歲的王石圓滿完成了“7+2探險計劃”——攀登上7座世界著名的山峰,并到達北極點和南極點。
從1999年5月登上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開始,到2004年7月,王石征服了包括乞力馬扎羅、麥金利、珠穆朗瑪峰、文森峰、阿空加瓜峰、厄爾布魯士峰、科修斯科峰等七大洲最高峰在內的14座世界高峰。去年5月,他又滑雪抵達了北極點,這次南極之行是“7+2探險計劃”的最后一程。
將近一個月的南極行,給他留下的是手指和鼻子上的凍傷,以及依舊殘留在身體里的興奮。為這種興奮而付出凍傷的代價,王石認為非常值得。
其實兩年前的12月,王石已去過了南極,當時是為了攀登南極最高峰文森峰。當他第一次到達南極的時候,他用的是“新奇”二字。那一次,原以為南極沒有泥土的他,還為著“南極竟然有山脈”而驚奇。此次沖擊南極點,王石已沒有上次那么驚喜了,可他還是很興奮,在正式開始徒步探險的頭一天晚上11點左右,他還在帳篷外散步。
王石的探險生活是1997年從珠峰開始的,然而經過兩次失敗之后,他真正登上珠峰卻是2003年。52歲的他成為中國登上珠峰年齡最大的一位登山者。與世界最高峰的攀登相比,王石的這次南極探險并沒有太大波折。
但是,也許是隨著年齡的增加,也許是因為這是探險計劃的最后一站,在過程中,他卻思考得更多。從珠峰下來,他坦然地承認自己是“強者”。可是這次,他卻沒有說到這句話。沒有絕對高度的落差,在珠峰沒有感受到的孤獨感在此時浸入了茫茫冰原上王石的心里。
作為人類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孤獨感取代了對自然的征服感與挑戰感,而且,這種感覺從12月21日出發時就一直縈繞于他的心里。從他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他已經從單純的直面人生、直面死亡,轉變到了對人與自然之間那種深遠細微的互動關系的思考。
2005年12月21日從南緯89度徒步向南極點進發,經過7天120公里的徒步,北京時間28日01時05分,王石等6人終于抵達地球的最南點——南極點。王石自豪地把國旗插到了極點上,然而一回頭,卻開始為美國科考站的規模而感慨。
“今年中國來的兩支探險隊,都只走了一個緯度的距離。”王石對記者表示,他遇到的其他幾支隊伍,探險距離則長得多。“他們有一支隊伍從南緯90度徒步到南緯82度,另一支則從南緯82度徒步到南緯90度,行程大約有1000公里。與這種探險精神相比,我們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相比當初從珠峰上凱旋的志得意滿,這次南極探險帶給他更多的是對探險活動和自己心靈的反省。
從南極回到中國,跨越了2005到 2006年,“7+2”的目標也全部實現。接下來還要攀登哪里?王石不肯說。也許是受到這次南極行“環保”公益意義的影響,他只是說,今年將從活躍的戶外活動者向社會公益活動者轉型。
(李源摘自《外灘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