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安徽省節約能源條例》,明確規定“電、煤氣、天然氣、煤等能源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計量、收費,不得向本單位職工和其他居民無償、低價提供能源產品或者實行包費制”(4月24日《人民日報》)。以立法的形式對能源生產和經營性企業的“壟斷福利”、“免費午餐”說不,安徽第一,全國絕無僅有,引起廣大公眾共鳴關注,好評如潮。
電廠職工可以免費用電、醫院職工可以免掛號費直接就診、地鐵員工直至家屬可以持一張免費卡無償乘坐地鐵……這些壟斷公共事業性行業司空見慣的潛規則,一度頗受公眾的非議,甚至深惡痛絕。由于痼疾根深蒂固,且長期諱疾忌醫,長此以往也就見怪不怪、熟視無睹,幾近病入膏肓。不可否認,我國改革開放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市場在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得到了較大的發揮。然而,由于體制僵化等種種原因,一些涉及能源、交通、衛生、教育等公共領域的壟斷堅冰至今尚未完全打破,他們利用法律法規及制度規定的行業專營、壟斷的絕對優勢牟取極大的利潤,變相給職工提供本單位生產的各種產品,享受“免費午餐”、“壟斷福利”。
“壟斷福利”說到底,是少數既得利益者占有的“福利”。壟斷行業只要繼續壟斷這塊利益,無償地任意使用公共資源,就不可能為公眾提供更合理、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這些壟斷行業尤其是公共事業性行業,是代表公眾管理、運作國有資產,“免費午餐”即是私占國家和公眾的利益,導致國有資產流失。此種福利腐敗大行其道,違背了市場經濟優勝劣汰公平競爭法則,嚴重破壞了社會公平,損害了政府公共管理者的信譽,影響了和諧社會的構建,一直為公眾所詬病。
在今春召開的“兩會”上,許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發言直指壟斷行業“福利腐敗”。新華社“新華視點”以此專題播發了《你憑什么享受“免費午餐”?———政協委員抨擊壟斷性行業“福利腐敗”》,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一些壟斷行業和單位就此公開積極回應,順應民心取消不應享受的“壟斷福利”,人們拍手稱快,而少數單位不是置若罔聞、我行我素,就是搜腸刮肚羅列各種理由做擋箭牌,堅決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
專家認為,“福利腐敗”大行其道的根源在于缺乏法律法規及制度的約束,以致壟斷行業隨心所欲心安理得享受“免費午餐”。如今,安徽開全國之先河實踐首吃螃蟹,敢為人先出臺地方性法規劍指“福利腐敗”,明確對“壟斷福利”說不,其示范意義不可低估。
法律是人們共同信守的契約,是人們共同遵守的規則,是每一個人的保護神。正因如此,公平公正是法律的精髓,也是法律生命之樹常青之所在。近年來,隨著以人為本、立法為民宗旨的確立,開門立法已成為提高立法質量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曾經備讓公眾深惡痛絕的部門利益法制化現象得以較大限度根除,而對于公共壟斷行業肆無忌憚享受“免費午餐”等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立法卻缺乏明確說“不”的正義底氣,與法為民所立的宗旨格格不入。從此意義上講,安徽人大常委會立法對能源行業“壟斷福利”一劍封喉,可謂彰顯了法律公平公正的精髓。
由于是單項立法,安徽制止“壟斷福利”僅僅局限于能源行業,對于其他交通、衛生等壟斷領域則沒有法律效力。“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可以預期的是,立法制止壟斷行業“福利腐敗”的破冰航程已經開啟,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深信,法律讓部門、行業壟斷利益壽終正寢的日子為期不遠。
編輯:孫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