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在課程改革的路上,預設和生成走進了我們的課堂教學,二者之間關系如何?怎樣優化預設,促進生成?怎樣科學處理生成?面對這些在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認真地進行思考:
一、預設和生成的相互包容
課堂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主體互相影響,充滿變化的狀態中進行的一種活動。教師的預設不能固定不變,要根據課堂變化做好調整,一個預設可以隨著課堂變化隨時調整,又成為具備一定水準的新預設。吳正憲老師在教“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讓小朋友用課前準備好的紙折出
,涂上顏色表示并把紙貼在黑板上。這時,吳老師發現一個學生把紙平均折成4份。全班交流的時候,吳老師有意地把這個孩子的作品放在最后交流。學生說:這個涂色部分不是
,是這個圖形的
。師說:那這樣的2份是多少?3份呢?4份呢?那么,你們覺得他的折法怎樣?學生說:亂折。又有的說:沒聽清老師的要求。老師說:那
,我們是怎樣認識的呢?是不是這個同學折出來才讓我們認識的,我們是不是要感謝他。學生點頭稱是。在這個教學片段中,那個同學折的圖形不符合教師的要求,但是吳老師并不是簡單地對其進行對與錯的評判,而是巧妙地借用了這一生成性資源,利用孩子的“錯誤”推進教學進程,同時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生成基于預設,預設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預設。預設與生成是互補關系,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性和開放性,兩者互補包容。
二、完善預設促進生成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強調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并不是說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式地教學,而是要精心預設,考慮學生的學習和需要,以學定教。
1.創設情境,促進生成
教師要創設真實有趣、自主探索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一個寬松、活躍、積極的氛圍中,主動建構知識體系,課堂教學在動態中生成。
在《面積、面積單位》統一面積單位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3次比較面積大小的情境:(1)比較黑板面與課桌面,觀察法。(2)比較數學書與練習本,重疊法。(3)比較面積接近的一個長方形與正方形,拼擺測量法。在進行第三次比較時,大部分學生在比較、爭論中達成共識,用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去拼擺,長方形上可以擺8個小正方形,正方形上可以擺9個小正方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面積大,從而引入統一面積單位的概念。這時還有的學生提出要用格尺量的方法,還有的要用剪的方法。學生想的方法,就是創造性思維的表現。教師的職責是保護學生創造性思維得以發展,不能將其扼殺,那就剪一剪、量一量。在實踐中,學生發現量完之后,他們只會算出周長,而周長卻相等,這個方法不行。用剪的方法,先把兩個圖形重疊,剪掉長方形比正方形長的一塊,在和沒有重疊的正方形的一部分比較,發現正方形面積大。教師:那你認為哪種方法好呢?得出還是統一面積單位比較簡單。這時雖耽誤一些時間,但是我認為是值得的,因為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發揮,而且找到了最好的方法。
2.關注學生,促進生成
有效生成看似未曾預約,其實卻往往寓于獨具匠心的預設之中。預設下的生成讓課堂水到渠成,非預設下的生成有的可能讓我們把握不住教學的走向,完不成教學任務,有的卻讓我們的課堂為之一亮,煥發出生命活力。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有效生成。作為教師,要真誠傾聽學生課堂上的聲音,要善于察言觀色,仔細揣摩學生課堂上的言行舉止。如教學《圓柱體的認識》時,在學生知道了圓柱體的特征之后,我讓學生說說圓柱體與長方體的區別。長方體有頂點,圓柱沒有頂點,圓柱能滾動長方體不能滾動等,學生說得熱火朝天。這時我發現有個學生把書卷成圓柱體狀當成水杯模仿喝水的動作。我想,他肯定有新發現,就讓他說說自己的想法。他說我發現圓柱體的杯子能喝水,長方體的杯子不能喝水,喝水時水就順著嘴兩邊流出來了,所以杯子都做成圓柱體的。聽他這么一說,大家都笑了,這一美妙的生成就是我認真觀察的結果。
預設和生成也遵循對立與統一的基本規律,著力預設是教師的職責,關注生成,正確處理,引領發展是對教師的挑戰。相信在我們的不斷學習、實踐、反思中,預設和生成會成為課堂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作者單位:東寧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