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聽課時,執教的老師教《撈鐵牛》一文時,抓住懷丙和尚說的話:“讓我來試試。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引發出討論的話題:“懷丙和尚是怎樣讓水把鐵牛送回來的,我們一起帶著問題去課文中找答案吧!”學生經過一番自讀、動筆圈點畫、小組討論后,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老師也相應給予點拔、引導。絕大部分學生都是根據課文內容來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且說得很有道理。這說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感悟較深,老師是喜上眉梢。
突然,有個學生站起來,大聲地說:“老師,我認為懷丙和尚撈鐵牛的辦法不好,他的做法是在踐踏母親河。而且,他說‘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 ’,其實他的做法不是這樣的,而是‘叫水和泥沙把它們送回來’的。這時,課堂上開始亂了,有的學生在嘲笑他。孩子的所答非所問,使執教的老師始料未及,聽課的老師把目光投向執教者。執教的老師見狀,大聲地說:“課文中是這么寫的,有什么錯,不要亂說,你坐下。”他紅著臉坐下了。課繼續進行著,而那個孩子卻一直趴在課桌上……
課后,我撫摸著那個孩子的頭,微笑地說:“請你把心中的想法告訴老師,好嗎?”他小聲地說:“據書上記載,黃河原來河水清澈,后來,由于人類亂砍濫伐,許多泥沙流入黃河,日積月累,黃河的河床越來越高,有些河段變成一條懸空河,洪水暴發時,黃河給沿岸人們帶來了災難,這都是河底沉積大量的泥沙造成的,也是人類不保護環境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要保護黃河,而懷丙和尚只為撈一只大鐵牛就要向河里拋下兩大船的泥沙,撈8只大鐵牛,將向河里拋下16大船的泥沙,太可怕了。這不是在踐踏黃河嗎?”
我豎起大拇指說:“你的知識真豐富,環保意識很強。那你又怎么說懷丙和尚不是‘叫水把它們送回來’,而是‘叫水和泥沙把它們送回來’呢?”
他微笑著說:“懷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裝滿泥沙的船送到鐵牛沉沒的地方后,搭好木架,再請熟悉水性的人下水把鐵牛拴住,然后把船上的泥沙鏟到河里,利用水的浮力撈起8只大鐵牛。泥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說是‘叫水和泥沙把它們送回來’。”
我再次豎起大拇指說:“你的分析真不一般,很有道理。那么,你能用什么辦法撈起8只大鐵牛,既保護了母親河,又是‘叫水把它們送回來’呢?”
他十分得意地說:“這很簡單,船里裝的不是泥沙而是水,然后按懷丙和尚的辦法去做,既能撈出8只大鐵牛,又能保護黃河,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我情不自禁地拍手稱贊:“你真棒!不僅理由充分,還讓人嘆服。”
他紅著臉說:“謝謝老師,謝謝你能讓我把話說完。”
聽了孩子的一番話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課堂是什么?準確地說,課堂是孩子們心靈交融、智慧碰撞、個性張揚、童真釋放的成長樂園。教師應該在課堂上讓孩子們體驗到生命成長的愉悅,享受充滿愛意的呵護,讓孩子們盡情地表達個性的思考,才能使其健康地成長。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往往心里想到,口中卻說不出來,或者說了“上半截”,精彩的內容卻落在后頭。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有些時候,老師卻沒有讓孩子把話說完,不僅扼殺了精彩的內容,而且也傷害了孩子們的自尊心,這應該不是我們所期望的吧。
教師只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并不是“主宰”者,應該把學習權利還給學生,才能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些新的理念得到落實,學生的創新思維才能得到培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松溪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