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思維品質是兒童適應未來社會機遇與挑戰的必備條件,這也是未來知識化、信息化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學生具備了良好的思維品質,在面對急需解決的問題時,就能積極思維、周密考慮;就能正確判斷和迅速做出結論;就能跳出前人的思維定式,重組思維模式、鑒別比較、擇優棄劣,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出發,我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是十分重要的。
一、巧妙點撥,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進行巧妙點撥,為學生指點迷津、撥開疑霧,給學生創設遐想的空間,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例如我教學時有這樣一道例題:甲乙兩車同時從A、B兩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時行120千米,乙每小時行100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遇。問A、B兩站相距多少千米?我先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列出算式:120×3+100×3或者(120+100)×3。這時,我巧妙地設疑,進行改編:如果A、B兩站之間的路程只由甲車行駛呢?學生陷入了沉思,這時我繼續點撥:如果甲車行6小時會出現什么情況?學生恍然大悟,分析得出甲車行駛6小時要超出B站,每小時超出(120-100)千米,3小時就超出3個(120-100)千米,則用120×6-(120-100)×3即是A、B兩站之間的路程。他的話音剛落,便有學生提出如果甲乙兩站的路程只由乙車行駛,那么就應該用100×6+(120-100)×3。此時,我繼續誘發學生思維,再把題改編為“3小時后還相距60千米”,學生說出了多種解題思路。
二、尋根探源,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小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表現在善于全面地、深入地思考問題,能運用邏輯思維方法,抓住問題的實質,正確、簡便地解決問題。
如在教完行程問題、工程問題以后,我讓學生比較以下3道題:
A.兩個手工制作小組共糊一批紙盒,共需44天,第一小組每天糊160個,第二小組每天糊的是第一小組的1.25倍,這批紙盒有多少個?
B.兩輛汽車同時從兩城相對開出,5小時相遇,已知甲車的速度是乙車的1.5倍,乙車每小時行40米,問兩城相距多少千米?
C.兩個修路隊共修一條公路,需20天,甲隊每天修1200米,乙隊每天修的是甲隊的,求這條路長多少米?
學生經過分析思考,認識到這3個題目情節雖然不同,但數量關系完全相同,從而“左右逢源”,形成知識網絡,加深了對這3種類型題的理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掌握的知識是支離破碎的,教師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好知識間、事物間的關系,則有利于學生更系統、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
三、敢于挑戰,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在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努力創設情境,激起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使他們敢于向課本、老師挑戰。
記得我遇到過這樣一道題:小丁、小明、小龍3人參加植樹活動,他們的任務是挖坑,可是只有兩把鐵鍬,他們只得輪流使用。從上午的8時30分挖到10時完成上午的任務,他們平均每人各勞動了多少分鐘?我的想法是一共勞動了90分鐘,以5分鐘為一個勞動時間,每次兩個人挖,這樣。在15分鐘里,他們3人每人挖了10分鐘。以15分鐘為一個周期,90里面就有6個15分鐘,因此每人分別挖了60分鐘。當我給學生講完我的思路后,一部分學生是一頭霧水,根本就不理解我的解題方法。但也有幾只小手高高地舉起,我心里默默地想,我都想不出其他的辦法了,你們還有辦法嗎?為了不打消學生的積極性,我疑惑地叫了一名學生,讓他說說他的思路。他說這里的兩把鐵鍬,都從上午的8時30分挖到10時,每一把鐵鍬都勞動了90分鐘,如果把它們看成一把,合起來一共就勞動了180分鐘,然后3個人平均分,每人就勞動了180÷3=60(分)。我問:你們比較一下這兩種方法,覺得哪一種更好?反饋的意見不言而喻。我發自內心地總結了一句:確實,老師的方法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有的時候一定要相信你們自己就是最棒的,以后一定要多動腦筋,多想想有沒有比老師,比書本,比其他同學更好的辦法。
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只要我們老師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多提供反饋、評價的機會;多讓學生擁有表現的機會;多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多創設相互學習的機會,相信會有更多驚喜等著你。
(作者單位:集賢縣二九一農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