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反比”,即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學生中的佼佼者為例做對比教育學生,達到激發學生上進的目的。應當說,是正確的運用“反比”,但如果運用的過量,就很可能產生副作用。事實上,教學中教師過量地運用“反比”是較普遍的,達到的效果應引起警覺。
教育工作中,有的教師看到同班、同齡學生的成績突出,就把他樹為班里的榜樣,特別是向學生介紹成績時,往往會講:“×××是你們中的同齡人,他取得這么好的成績,而你們呢?我看你們連他的一半也不如?!被蛘哒f:“你瞧,人家的家庭條件那么差,可學習成績這樣好,你呢?正好相反,條件那么好,可學習一團糟,是怎么搞的?”教師的話語中,句句充滿了埋怨和責備,兒童的自尊受到傷害,收到的效果,適得其反。
怎樣使“反比”在孩子身上產生積極的作用呢?簡單地說,就是不要人為地拉大學生與榜樣的距離,讓學生有一種可望而又可及的感覺,產生想追上去的動機和愿望,比如美術課上,有一個學生畫得很好,這時教師不妨說:“這畫畫得真好啊!不過我覺得他不是天生的,其他同學如果認真琢磨,細心地畫,肯定能達到這樣的水平?!被蛘哒f:“同學們,我們只要拿出自己的本領和他比一比,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行,有信心嗎?”這樣學生的興趣、激情會調動起來。反之,教師恨鐵不成鋼,帶著情緒不恰當地運用“反比”,只能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覺得優秀離他太遙遠, 自己根本無法相比,因而索性拒絕追趕。
(山東省昌樂縣唐吾鎮北唐吾小學 王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