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預定的軌道運作,常會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義或無意義、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想、新方法,尤其是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時,這就要求我們更應重視生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種狀態,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愉悅學生的身心,張揚學生的個性,迸射出創新的火花。可見,直面課堂生成,是我們目前語文教學中的亮點。我在平日教學中發現,課堂生成可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
1.引導體驗,于多元解讀中“生成”。
注重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正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尊重差異,倡導多元,是建立在一定目標之上的,學生作為文本接受主體,生活經驗有著很大的差別,他們對文本的感悟、體驗是以生活經驗為基礎的。學生進入閱讀活動后,他們的心智活動各不相同,由此生成的獨特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悟性和自然生成。
以我在教學《黃果樹瀑布》時的一個片段為例。黃果樹瀑布是我國最大的瀑布,氣勢磅礴,文中說道:“站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個圓形的樂池里。”我問:“我們會聽到怎樣的樂曲呢?”果然,學生說出了各種場景不盡相同,但氣勢都很磅礴的樂章,跟我之前預設的一樣。這時,一個意外的聲音響起了:“老師,我還聽到了《霓裳羽衣曲》!”我愣住了,如此壯觀的瀑布前怎會聽到如此輕柔的曲子呢?但我想,每一種見解必有自己的理由。于是,我饒有興味地問:“哦,能具體說說嗎?”孩子說:“課文中不是說到了瀑布輕柔的水花形成了銀雨灑金街的奇景嗎?那不正是凌波仙子在舞蹈嗎?”我打心底里為他喝彩說:“你就是一顆輕靈的水珠呀!”如此一來,孩子們的思路打開了,有的想象到了千軍萬馬在奔騰,有的聽到了戰鼓在敲,有的看到了旌旗在飄揚,還有的說到了琵琶名曲《十面埋伏》,甚至聯想到了楚霸王的俠骨柔情……可以說,學生的思維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課堂上那些預設之外的觀點,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資源,把握住了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引出的將是一股富有詩意的、綿綿不絕的清泉。
2.鼓勵質疑,于自主探究中“生成”。
理想的課堂應該有學生的提問、辯解、參與和探索,應該是學生的舞臺。問題意識是學習的起點,是主動探究的動力,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所提的問題就會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問題”需要動機,學生有了興趣,感到好奇,自然而然會發出求知的疑問。把學生看作重要的資源因素,讓學生在與教學環境、教學文本、教師以及同學的思維碰撞中產生火花,課堂教學才能不斷“生成”。
我在執教《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文時,上課不久,幾個學生便提到:課文插圖中的宋慶齡故居是一座洋房,足夠她一家居住的了,而文中寫道:周恩來同志覺得那房子小了一點,就勸宋慶齡搬個家,這是怎么回事?這個問題一下子成了全體學生關注的熱點。應該說,這個問題,不是本文的重點,但對學生認識本文以樹喻人的表現手法和宋慶齡同志的偉大人格卻有著重要作用。于是,我又反問:“誰能回答這個問題?”一個學生說,宋慶齡同志擔任著很多重要的職務,這座小洋房對于宋慶齡同志接待貴賓,處理國內外大事就顯得小了。一個學生猜測:周恩來的話是勸宋慶齡同志搬家的一個借口。我當即肯定道:“你說得好。”但為什么周恩來要勸宋慶齡搬家而宋慶齡不肯呢?學生就不得而知了。他們期待我能作出回答。我便將當時宋慶齡同志所處的險惡的政治環境作了介紹。同時,鼓勵同學們收集、閱讀一些這方面的文章,以便有深入的了解。同學們聽了介紹,對一代偉人的崇敬、愛戴之情油然而生。這樣既為學生認識本文以樹喻人的表現手法作了很好的鋪墊,又為他們接下來的學習活動注入了一支興奮劑。實踐表明,洞察學生的學習需求,因勢利導地用好生成性資源,不僅不會影響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反而能為課堂教學營造積極參與探究的良好氛圍,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在取得令人欣喜的教學效果的同時,師生之間其樂融融,親和力得到大大提高。
3.張揚個性,于拓展延伸中“生成”。
語文學習,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課程應當開放和充滿活力,這就要求我們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語文素養,張揚自己的個性。
如在教學《游天然動物園》一文時,我們可以選取第六自然段最后的省略號作為生成資源開掘的切入點。先讓學生續編動物趣聞故事,然后讓學生自己畫動物插圖,并且設計宣傳牌,在牌上寫上保護動物的宣傳標語。這體現著教師對學生的喚醒與尊重,體現著師生之間的融合和內心的敞亮。新課標指導下的課堂應是這樣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是師生張揚個性的舞臺,更是師生共同成長的“活力場”。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如城鎮慶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