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北師大版第五冊第五單元“花邊有多長”。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能利用這種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2.結合探索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創新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難點: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解決生活中有關周長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磁性黑板、磁性小棒、掛圖、實物投影。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回頭看看班級的光榮榜,有什么發現嗎?
生:(七嘴八舌)班級要評選學習標兵、紀律標兵、禮儀標兵、互助標兵……
師:你們想當這些標兵嗎?
生:(齊聲)想。
師:那老師可要看看你們的表現了!
師:如果你被評上標兵,就把你的照片貼到光榮榜上。可是,照片直接貼上,不太美觀,怎么辦呢?老師想把我們手中的照片鑲上花邊,一張照片至少需要多長的花邊呢?(學生紛紛舉手。)
師:大家首先想一想至少是什么意思?
生:至少就是最少。
生:花邊的接頭處互相接上不壓上,用的就最少了。
師:求花邊的長度其實就是求……
生:就是求照片一周的長度。
生:花邊的周長。
師:這實際上是求一個什么樣圖形的周長?
生:長方形的周長。
師:長方形周長在現實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節課我們研究的內容就是——長方形的周長。(板書:長方形的周長。)
【評析:教師引導學生揭示問題的本質——求周長,而且是求長方形的周長,并借此向學生簡單介紹長方形周長在生活、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這不僅明確了學習的方向,也明確了學習的意義,使學生不僅知道學習什么,而且知道為什么要學,不僅有了思維的方向,也有了思維的動力。】
二、自主探索,研究問題
師:怎樣求出照片的周長呢?
生:這相片是長方形,量一量它的周長就知道了。
師:你打算怎么量,誰有好主意?
生:用繩子把相片圍一圈,再量量所用繩子的長,就是長方形的周長!(邊說邊演示,用繩子將相片圍一周后,做上記號,再將繩子拉成一條直線,量繩子有多長。)
師:這個方法怎么樣?
生:(齊)可以。
師:你能用我們上節課學習的方法解決這堂課的新問題,你很愛動腦筋。誰還有不同方法嗎?
生:我在白紙上畫一條長長的直線,從一點開始,把相片沿著這條直線滾動,滾完四條邊后做一個記號,然后量量記號間的距離有多長,這就是照片的周長。
師:(驚訝)這種辦法很新奇,大家同意這種方法嗎?
生:同意!
生:我先量出相片每條邊的長度,再相加,這個和就是長方形的周長。
師:大家認為如何?
生:這種方法可以。
生:老師,不用量四條邊,只量兩條邊就可以了!
師:長方形有四條邊,為什么只量兩條邊?量哪兩條邊?
生:(迫不及待地)老師,我明白了,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只要量出一條長和一條寬,然后就可以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
師:同學們真是聰明,下面就請同學們自己動手測量數據,然后把相片的周長計算出來。 (學生量的量,算的算,大多數學生都已算出結果。)
【評析:這一部分教師注重了方法的滲透:一是做事前要考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二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怎樣解決問題。】
師:每人都把自己想出的方法說給同學聽,小組長負責統計大家用了幾種不同的方法。比一比哪個小組找到的方法最多,又最簡便。(生活動。)
師:現在哪一組能匯報一下,你們的計算方法和計算結果?
生:我量的相片長是13厘米,寬是8厘米。我們小組討論出兩種計算方法:
13+8+13+8=42(厘米)
13×2+8×2=42(厘米)
生:我量出照片的長是13厘米,寬是8厘米。我們小組討論出5種計算方法:
13+13+8+8=42(厘米)
2×13+2×8=42(厘米)
(13+8)×2=42(厘米)
13×2+8+8=42(厘米)
8×2+13+13=42(厘米)
師:真了不起,你們小組想出這么多方法,可是你們看看這么多方法中,哪些方法可以歸為同一類呢?誰愿意出來指一指、說一說?
【評析:通過解釋每一種方法的不同,不僅使學生更加明白每一種方法的特點,還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生:第四種和第五種分為一類。
生:第二、四、五種分為一類,因為……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得很精彩,其實13×2+8+8=42(厘米) 8×2+13+13=42(厘米),這兩種算法與2×13+2×8=42(厘米)這種算法也可以歸為同一類算法,能簡便計算的就簡便計算。
師:那(13+8)×2=42(厘米)這種算法在算的時候又是怎樣算的呢?誰愿意當當小老師,給大家介紹為什么能夠這樣算?
生:(邊指邊說)可以把長方形的邊分成兩組,每組都有一條長和一條寬,所以可以用一條長加一條寬的和再乘以2。
(學生邊講解,教師邊用教具演示。)
師:(喜不自禁)這位同學說得太棒了!那總結起來,計算長方形的周長一共有幾種方法呢?
師生共同歸納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有三種方法:
13+13+8+8=42(厘米)長方形的周長=長+寬+長+寬
2×13+2×8=42(厘米)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
(13+8)×2=42(厘米)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評析:教師為學生創設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在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里,進行獨立思考,同伴交流,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交流,發現了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在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潛力得到有效的開發。】
(一名學生要求發言。)
師:你來說說,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我用8×4+10也等于42。
(這時有學生說:“哎呀,等于42的算式多了。”其他同學發出了陣陣笑聲。)
師:你來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生:(臉紅了)把四條邊都看成是8,那就是8×4=32,然后把剩下的5+5=10加上去就是8×4+10=42。
師:你的方法很有創意,我怎么沒有想到。
生:老師,我還有一種方法。
師:那好,你來說說你的方法。
生:把四條邊看作13,那就是13×4,然后再減去10,就是13×4-10=42。
【評析:教師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動態生成資源,采取了積極的態度,順應學生的思維,果斷地改變了課前的預設,給了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想法的機會,鼓勵他們的奇思妙想。】
師:(贊嘆)同學們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開動腦筋想出了這么多辦法,都是正確的。那同學們說一說你喜歡哪一種方法?說說為什么?
生:我喜歡第一種,它是把四條邊都加起來,就是照片的周長了。
師:我覺得這位同學說的“把四條邊加起來算周長的方法”確實不錯!大家說,對不對?(同學們表示認同。)
生:我喜歡第二種,第二種方法好記。(課堂氣氛更活躍了,顯得嘈雜。)
師:同學們,我們還是要尊重別人的發言,等別人說完了,再想想他說得對不對,這樣才對我們的學習有更大的幫助。誰來說說,這位同學說得對不對?
生:他說得是對的!原來我也是這么算的。但后來用第三種方法只用了兩步就算出來了,所以我更喜歡第三種方法。
師:這位同學既尊重別人的發言,又很有自己的見解,我們應該為這樣的同學鼓掌!(大家齊鼓掌。)其實,大家剛才都在動腦筋、想辦法,都不錯!
師:看來同學們的意見不一樣。雖然這些方法都對,可我們在計算周長時還要考慮實際,選擇一些省時、省力、科學實用的方法。現在請同學們選擇一個最佳的方法去計算47頁做一做。
(學生計算,教師巡視、指導。)
師:誰能匯報一下你們的計算結果?
師:現在誰來說一說,你喜歡哪種方法?哪種方法最簡便呢?
生:第三種方法最簡單。(大多數學生同意他的觀點。)
師:今后,我們每個人都要用科學的、簡便的方法去求長方形的周長。但無論用哪一種方法,都必須知道什么條件?
生:一定要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
師:說得不錯。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填出自己喜歡的長方形周長公式。(生閱讀課本,并填寫。)
【評析: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本節課,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同時又引導學生在眾多的算法中選擇適合于自己的方法,使學生善學、樂學!】
三、利用成果,解決問題
師:老師想把我們班級在廣播操比賽中獲得的獎狀鑲一個木框掛在墻上,獎狀的長40厘米,寬30厘米,一共需要多少厘米的木框?
師:工人叔叔安裝玻璃后,給玻璃裝密封條,玻璃的長是120厘米,寬是50厘米,需要密封條多少厘米?
師:(出示一學生在長方形操場跑步的圖。)看這幅圖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出示數據:長100米,寬32米。)
師:下面我們做一個游戲:請同學們將4個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拼在一起,看看有幾種拼法?怎樣拼周長最長,怎樣拼周長最短?為什么?
【評析:將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化解成一道道生活的小問題,培養了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你們今天掌握了哪些新知識?
生:我學會了怎樣求長方形的周長。
生:我學會了3種求長方形周長的方法。
生:我知道用(長+寬)×2的方法求長方形周長最簡單。
師:用今天學的知識能解決哪些數學問題?
生:可以求操場的周長。
……
總評:
這節課雖然是一節傳統的教學內容,但體現了全新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思路,創設了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與教材對比后可以發現,教師對原教材進行了重新組合和拓展,組合的教學內容切合學生實際,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明確,對教學的重難點把握準確,使教學內容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比如:教材中給黑板鑲花邊的情境,需要學生去測量黑板的長和寬,而測量黑板的長和寬不適合全體學生的參與。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了為自己照片鑲花邊的情境,使課堂教學體現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和情感化,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會知識,掌握技能。
2.讓學生合作探究,改變學習方式。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本課的教學較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課堂上讓學生暢所欲言,講出各自得到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圍”、“拆”、“算”;在研究計算方法時,教師沒有包辦替代,而是先量出有關數據再計算,且計算方法各異,然后分小組合作交流。面對不同的解決問題策略、不同的計算方法,教師沒有簡單了解,而是讓學生去分析、比較、篩選。通過深入思考與合作交流,學生的思維激活,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使學生經歷了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本課的小組合作學習也并非裝飾性的,小組探究前老師要求小組長先分工,操作探究時人人主動參與,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3.寬松氛圍促進課堂的非預設生成。
課堂上教師營造了一種溫馨的氛圍,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評價時相互賞識、相互激勵,給學生以自信與信心、寬松與自由、個性張揚與心靈放飛的時空。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開放的課堂中暢所欲言,生成了第四種計算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師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及時捕捉生成性的教學資源,進行積極的價值引導,讓課堂煥發出勃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