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內驅力,在學習數學中如何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主體作用,真正地學好數學,掌握好這門科學,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將教學內容寓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中
在教學中把要講述的內容盡量寓于學生實際生活中所熟悉的、所了解的、所感興趣的各種事物中,讓學生愉愉快快地學習,輕輕松松地求知。這樣是培養學生學習內驅力的最好手段。
例如:在講角的認識一節課時,我以前是這樣處理的:將角的圖形畫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角有什么特點。這時有的學生注意觀察,能夠找出角的特點,而有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在總結歸納角的特點時,只是有幾位學生發言,教學效果不好。課后我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反思,決定改變一下教學方法,讓學生舉出生活中遇到的角,從這些感性認識中概括總結出角的概念。在另外一班上這節課時,我采取的方法是:首先讓學生舉一些實際生活中帶有角的形狀的物體。這一問題提出后,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他們東張西望尋找著、回憶著、思考著,之后高高地舉起手,爭先恐后地例舉了“窗戶框的角、鐘表的時針與分針形成的角、三角板的角、黑板邊的角、桌子邊的角、圓規兩腿叉開形成的角”等等。這時教師趁熱打鐵,提出問題:思考一下這些角的共同特點是什么?怎樣給角下定義?學生通過上述例子對角有了感性的認識,經過思考很容易把角的定義歸納出來,輕松、愉快地掌握了角的定義。兩節課的教學效果截然不同,通過這兩節課的教學對比使我深深地感到了興趣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構建好數學與實際生活的橋梁,讓學生發現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而所學的數學知識又服務于生活,數學知識有著巨大的實用價值,定會拉近學生心靈與數學的距離,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二、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留有“空白點”
空白點就是有些內容教師不講,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思考、猜想、創造,這是一種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內驅力很好的途徑。在教學中教師如果運用得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空白點解決得好壞與教師的講解、啟發有非常重要的關系,只有講解 、啟發得好,留空白時學生才能研究得明白,才能取得成功。否則教師啟發的不到位,留有空白時學生就解決不好,最后還得教師講解,這樣教學效果不佳。
1.重、難點處留有空白。
我在教學中常用這種方法:對本節課的重、難點先不講,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索研究、體驗去發現總結知識,獲取知識。
例如:講梯形這一節課時,重點是等腰梯形的性質,在講授這一問題時我是這樣設計:首先提出問題,根據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能不能猜出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質?在此處給學生留有空白,學生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性質的基礎上,可以猜想出等腰梯形的性質與梯形的邊、角、對角線有關,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板書中留有空白。
閆成得先生在《素質教育課堂優化策略》一書中說:“對學生來說瑣細的板書,其效果不一定很好。”一方面學生需用大量的時間埋頭抄寫板書內容,從而忽視了聽課。另一方面學生從板書上一目了然,可以得到想要的結果。由此看來板書不宜太多太滿。教師應該在這塊“黑土地”上,適當地留些“空地”,讓學生參與,使這塊神奇的“土地”獲得一茬茬“豐收”。所以在教學時,我把所講的內容不全部寫在黑板上,而是留有空白,在這節課講完時讓學生來填寫,這樣學生在填寫時可以進行思考,回顧一節課所學的內容,同時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
3.在時間上留有空白。
在教學時教師提出某一問題后,要給學生留一段時間,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也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如果不給學生留思考的時間,提出問題馬上讓學生回答,這樣會導致學生思維定式,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
通過這些實踐,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了、熱情高漲了、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由原來的不愿意學到現在主動地去探索研究,主動地參與教學。教學實踐也使我認識到:我們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把學生這一教育主體放在首要位置,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將眼前的教學與學生的長遠發展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掌握終身受用的學習方法,真正使學生愛學數學、會學數學,并學會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作者單位:東寧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