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是一個通過認識和掌握創新的規律和特點,并將其運用到教學中去的過程,也就是根據創新原理,以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以及創新個性為主要目標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的運用,重在學生牢固、系統地掌握學科知識,同時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本文就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經常使用的幾種主要方法闡述如下:
一、創造思維重在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希望自己的認識同大家一致,或習慣以課本或教師講課內容為標準,而最擔心自己的認識或見解同大家發生矛盾,更怕同教師的講課內容相抵觸。這種隨大流的心理極易抑制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即創造思維。在日常教學中,我時時提醒學生敢于展示自己的觀點,敢于有與眾不同的見解,幫助學生克服不良心理狀態,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以及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解決同一個問題;也敢于對教師的話和課本中的內容提出質疑。記得幾年前,在學習《小桂花》一課時,有一位學生對課題產生了疑問。他講:“課文內容主要記敘周總理的兩件事,只是其中涉及到小桂花,為什么課題卻叫《小桂花》,課文內容與標題不符。”經過和幾位教師共同備課,覺得這位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道理,有新發現。我也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我對他講:“如果按你的想法,給這篇課文重新擬個題目,應該是什么?”后來,這位同學真的擬了好幾個不同的標題給我看,比如:《照片的故事》《周總理和小桂花》《平易近人》等。于是我把這件事拿到課堂上,請同學們都來思考這個問題,并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擬出自己認為最滿意的題目。課堂上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他們高興極了,先后擬出不下10個題目。(兩年后這篇課文題目改為《一張珍貴的照片》。)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能想像。”在教學活動中,要重視開發智力。訓練創造思維要有創新性的方式方法。創新學習其實是一種組織學習的過程。組織學習并不是個人學習,而是通過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聯系,把無數個獨立的見解放在群體中進行互相啟發,互相對比,通過判斷得出結論,然后再由個人進行知識的儲存和積累。可見創新學習需要集體的合作,合作是組織學習的基礎,教師的方位就在這里;為創新學習,為個人的獨立思維提供支持、組織和保證。
二、創造思維重在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是,學生在理解問題時的慣性思考模式,影響學生的創造思維發展。而培養學生思維敏捷、迅速,能從不同角度、方向、方面,采用多種方法思考問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我們的目的和目標。
如學習《凡卡》一課時,許多處的描寫很細膩,特別是寫凡卡寄信一段,把他怎樣裝信紙,怎樣寫信封,怎樣投入信筒的神態、動作以及他的衣著等,都寫得活靈活現。雖然學生們都認為這封信是根本收不到的,對凡卡來說只不過是一個夢而已,然而他還是那樣一絲不茍地寄出去了。課文末尾寫道:凡卡把信塞進信筒以后,過了一個鐘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還做了一個美夢。什么夢呢?這個夢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舊俄時代窮苦孩子的悲慘命運,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很重要。我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把它續寫出來。學生把這個夢同那封信聯系起來,同“爺爺”、老板、老板娘聯系起來,展開了多方位的合理想像。雖然由于學生們的生活閱歷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更深入地寫出這個黑暗的社會給凡卡心靈留下的創傷,但由于他們把這一情節做了各自喜歡的延伸,喚起了學生頭腦中由于課文內容儲備的有關表象,延續了故事情節,補充了課文內容。其中有一位學生在文中寫道:凡卡的信最終“郵”到了老板娘手里。而凡卡這時正在美夢中,看到爺爺正套著雪橇,穿著厚厚的羊皮襖,響著鞭子來接他了。“叭”地一聲凡卡驚醒了,老板娘手舉著鞭子,在凡卡身上無情地抽打著,凡卡的夢就這樣又一次破碎了。還有一位學生在文中寫道:凡卡的信被一個認識他爺爺的好心郵遞員看到了,郵遞員連夜把信送到了凡卡爺爺的手中,老人看完了凡卡的血淚控訴,虎目圓睜,拿起打狼的獵槍頂著暴風雪來解救他的孫子凡卡,老人終于消滅了虐待他孫子的壞人,背起凡卡,回到家鄉繼續過著雖然窮困卻很幸福的日子。兩種不同的結局,想像都比較合理,老師也不必送上固定答案統一認識。學生們在課堂上經常這樣分析、推理、判斷,就會逐步克服解答問題時的單一思考模式和不合邏輯的猜測,從而培養學生多樣化思維能力。
三、創造思維重在培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心理學認為,十一、二歲的孩子,已經逐步產生自我肯定的要求,和比較強烈的“表現欲”。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把學生當小孩子看待,而把他們視為朋友充分尊重他們的意見,課堂上回答問題也不要求學生只能答對不能答錯。當前出現的一些現象表明,好多學校只有教師的積極性,而缺少學生的主動精神。殊不知,從表面看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精神在教學上雖然是好事,但在客觀上教師壟斷課堂,壓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積極性,是好心辦了壞事。有些學生創造性思維常常與一般學生不同,表面看起來似乎近于荒唐,有時不易被別人接受和理解,但只要認真考慮,就會發現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道理。
比如:有一次學習完《將相和》一課后,我問學生們:“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大部分學生表示:喜歡藺相如。并說他機智勇敢。還有一部分同學說喜歡廉頗,并說他不但作戰勇猛,還敢于承認錯誤。本來應該結束課程,這時又有一位同學把手舉得高高的,當他站起來時卻出人預料地說:“我喜歡趙王”。接著他就講出了一些別人都沒有想到的理由:“藺相如本來是一位官職卑微的小官,趙王看他有才華,就大膽地使用他。秦國本來是虎狼之國,在趙王與秦王面對面斗爭時,藺相如都挺身而出,戰勝強大驕橫的秦王維護了趙國的尊嚴。每次斗爭勝利后,趙王就對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藺相如職位才比廉頗高。我就喜歡趙王敢于大膽使用人才這一點”。真是有理有據,觀點鮮明。雖然趙王本身是統治者,但學生不涉及他整個統治的善惡,執政情況,只就他敢于用人一點來評論。看來他的思維活動很積極,自我肯定的欲望增強了。
四、創造思維重在培養學生思維的合理性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克服學生思維慣性,思路狹窄等缺點,其目的是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和想像的合理性,從而形成創新和超常的構思。想像力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活動。他是人頭腦中創造出的過去沒有遇到過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將來才可能實現的事實的形象這樣一種思維活動。因此說想像是創造力,合理想像就是一種創新和形象思維。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抓了兩點:(1)把這一課作為典型課文交給學生,去體會想像在表達中的重要作用。這里作者用美妙的幻想、合理的想像寫出了小女孩燃起火柴時,眼前出現的炫麗景色和景物。這種想像越美麗越合理,揭示出的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朽、揭示出小女孩的悲慘遭遇就越徹底,對人心靈的震撼就越大。(2)同小女孩比童年、比除夕夜,形成社會主義社會兒童幸福生活同資本主義社會那種黑暗和腐朽的強烈對比。由于形成了鮮明對比,在作者想像中的美麗圖畫已成為今天的現實,使如今這一幕一幕幸福的情景時時浮現在學生們的腦海中,激發他們自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感情。
可見,對學生實施想像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合理性是語文智育、語文德育、語文美育的過程。在對學生進行的創造思維訓練中自覺地把語文德育、語文智育和語文美育結合在一起,形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觀,這是教師的一種藝術手段。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公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