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為本的教研,是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特別指出,以校為本的教研,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理論和專業人員共同參與。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這是保證新課程實驗向縱深發展的新的推進策略。
那么,如何實施以校為本的教研?許多課程專家認為,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要充分發揮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和教學專業人員的作用。教師要養成學習與反思的習慣,增強研究意識,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把日常教學工作與教學研究融為一體。我校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中,注重教師的個人教學反思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強調教師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
一、加強教學反思,增強實踐體驗
在課程改革中,我們所說的教學反思與通常的靜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不是一個人獨處放松和回憶漫想,而是一種需要認真思索乃至需要付出極大努力的過程,常需要教師之間合作進行。另外,反思不簡單是教學經驗的總結,它是伴隨整個教學過程的監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活動。所以,我們校本教研中強化三種“反思”,即教學(實踐)前反思、教學(實踐)中反思、教學(實踐)后反思。
(一)教師專業能力訓練中強化三種反思
1.教學(實踐)前的反思:依據教材,超越教材。
這是教學設計準備階段進行的反思,這種反思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無論是任何一學科,我們注重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反思。針對教學各個環節,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教師要考慮教法,還要考慮學生的學法,做好充分的準備,查閱大量的資料,反思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而不單純地像以往的課前準備,只把本節課的重難點掌握清楚,單純地傳授給學生知識。課前反思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注重知識與現實背景的聯系,創設學習情境;通過何種形式進行研討,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得到落實;反思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等。
2.教學(實踐)中的反思:立足課堂,超越課堂。
教學中教師及時、自覺地反思,能提高教學質量。這樣打破了以往教師只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而不顧課堂隨時出現的偶發事件,不能抓住精彩片段的狀況。由于我們強化教學實踐中的反思,才出現了語文課堂教學中《數碼寶貝》進課堂的精彩片段。在教學古詩《春曉》時,學生們正在初讀古詩。突然,一名學生喊了一聲:“老師,XX同學在玩數碼寶貝……”因為一個學生溜號而引發的課堂突發事件,使教師精心設計的《春曉》一課無法按預設進行。這節課教師完成了一個什么教學任務呢?教師進行自我反思:學生沒有受到老師的批評和指責,而是收到精心呵護和耐心指導,他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數碼寶貝講述了出來,課堂上充滿了孩子們的童真和快樂,語文成為這節課中最快樂的一部分。
正因為有了教學實踐中的反思,教師面對課堂突發事件靈活地調整了教學內容,使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
3.教學(實踐)后的反思:改進自我,超越自我。
反思力求使經驗理論化,并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改進,使教師逐漸形成自我反思和監控能力。在初級階段,我們采取了同課異設,教學診斷活動。通過教學同一節課,教師自己結合自身的教學特點進行設計,課后共同參與反思。例如,一年級組設計的語文課《識字五》及二年級組數學課《有余數的除法》等,教學后教師集中進行了交流反思,受益匪淺。經過一年的實踐,現在每節課后教師能自覺地進行課后反思。教師在不斷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學研究能力,促進自我專業能力的發展。
(二)在校本教研的實踐中強調四種反思的方式
1.反思日記。在一天的教學(或訓練實踐)工作結束后,要求教師寫下自己的體會,學校提供機會讓教師一起交流、共同分析、提出解決方案。
2.詳細描述。開設專題活動,讓教師講述自己的教學故事,并進行討論、分析。讓教師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經歷,去理解新的教育理念,找到自己的問題,發現自己具有個性特色的閃光點,體驗成功的點滴喜悅。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積累,才有了精彩的公園路小學新課程教學案例集。教師在案例集中淋漓盡致地講述自己的教學經歷、教學故事。例如:綜合實踐課的《做保護環境的小衛士》、語文課《讓課堂走向開放》,音樂課《如何看待“插話”現象》、數學課《用欣賞的眼光看我們的孩子》、美術課《幫“倒忙”讓我領悟童心的可貴》……教師把自己教學工作中的故事進行描述展示,體現了新理念下新的教育思想。
3.實際討論。不同年組的教師、各學科的教師聚集在一起共同提出課堂教學中發生的問題,然后共同討論、解決的辦法,最后得到的方案為所有教師共享。
4.行動研究。為弄明白課堂上遇到問題的實質,探索改進教學的行動方案,教師以及研究者進行調查和實驗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外部進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則的研究,而是直接著眼于教學實踐的改進。教師在不斷反思中,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在強化反思的過程中,促進了教師自我的行動研究,激發了教師教學研究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了職業自信心。
(三)強化教師教學反思中堅持四個重要方面
1.強調認知成分,指教師如何加工材料和做出決策。強調教師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分析教材、肢解教材、重組教材,充分地查閱資料,開發身邊的課程資源……
2.強調批判成分,指驅動思維過程的基礎,包括經驗、信念、社會政治以及教師的目標等,更強調價值觀和道德成分。它影響教師對情境的理解,影響到關注的問題及問題的解決方式。反思過程中,教師可能不再像以往只關注問題的解決,而是更關注問題的提出,對那些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更感興趣。
3.強調教師陳述,即教師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包括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用在日常工作中寫作、交談的方式,來解釋和改進自己課堂教學。教師做出各種教學策略的情境解釋,這種解釋可以使教師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學決策過程。
4.強調實踐結果,鼓勵教師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將反思的結果轉變為教學實踐的成果。
二、強化教學反思,形成研究能力
在培養教師教學反思能力過程中,教師逐步形成了研究意識。學校重視教師的研究成果,充分肯定和承認教師的研究,釋放教師的創造激情,讓教師敢于上“自己的課”,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敢于超越課堂。在教師的教學反思活動中,根據教師發現的問題,我們開展了小課題研究活動。
實施課改的一年級教師在對自己的實驗教學經歷反思時發現,小組合作學習,看似很熱鬧,但實際小組內秩序很亂。有時在課堂上學生只有形式上的小組合作,缺乏實質性的合作。教師一聲令下“現在開始討論”,不管學生愿不愿意,教學內容有沒有必要進行合作學習,小組合作都要進行。有時小組合作,每個孩子只顧自己做、自己說,沒有傾聽別人意見,沒有將別人的意見與自己的想法進行對比,缺乏相互之間的合作交流。這種情況如何發生的?教師負有怎樣的責任?怎樣才能解決?我校一年級提出要對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的學習進行小課題研究。一年組教師總結了如何在低年級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經過討論教師認為,除教師教育理念和組織課堂教學實施的因素外,學生是否具有合作學習愿望和習慣,也對合作學習的順利實施具有決定性作用。他們提出,需要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例如幾個月甚至2年以上)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在具體實施中,他們提出了幾項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必須要做的工作:
1.合理分組,有效搭配。
合理地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并用學生喜歡的方式為小組命名。(藍貓隊、雄鷹隊、雪人隊……)
2.精心安排,常新常換。
在小組中,學生都要承擔一定的角色(例如,主持人,負責紀律不讓本組活動影響別的組……)學生的角色還要經常變換。
3.要求具體,交流高效。
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時,教師明確要求:(1)首先每個人都認真進行獨立的思考,提出問題,力爭有新的想法,并準備把自己的想法向全組匯報;(2)在小組同學進行交流時,每個人都要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和看法,并將別人的意見和自己的思考結果進行對比(反思),看看誰的想法更好;(3)主持人要組織好小組的活動,并由推選出來的學生把同組同學的意見記錄好,準備向全班匯報;(4)在全班交流小組學習成果時,匯報人匯報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小組其他同學隨時準備補充。
教師認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發現問題及時在學年組的培訓活動(教研活動)中進行討論和研究。近一年的時間實驗,一年級的課堂里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合作學習中,各小組的活動變得積極、和諧、高效。一年組教師還提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注意:(1)教師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在教學玩積木時,從學生熟悉的積木引入新課,領著學生玩積木,創設一種無拘無束的學習氛圍,激發合作學習興趣。學生在組內有不同的搭建方法,逐步交流合作,思維變得開闊,富有獨特性和創造性。(2)讓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補短重要,揚長更重要。(3)讓小組變成自我展示的舞臺。根據一年級學生好動、好強、好勝的心理特點,設計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游戲活動,可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市龍沙區公園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