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44~4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結合具體事物,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3.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參與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4.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對數學良好的情感態度。
教學重、難點: 認識周長,會測量并計算基本圖形的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初步探索各種圖形周長的測量和計算方法。
教具準備:直尺、軟尺、圖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讓學生圍繞花壇走一周,親身感受周長的含義。)
一、創設情境,感知周長內涵
師:今天,我們請來了一位小客人——小螞蟻,歡迎它的到來。(課件演示。)
師:上課前我們做了一件事,可小螞蟻還不知道,誰來匯報一下。
生:我們圍著花壇走了一周。
師:據你們的估計,這個花壇一周大約有多長?
生:這個花壇的一周大約有兩米長。
生:這個花壇的一周大約有3米多長。
師:你們說的長度不同,說實話我也不知道這一周有多長。那么,我們走過的這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花壇的周長,到底什么是周長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板書:什么是周長。)
師:小螞蟻也想圍著它的小花園—— 一片小樹葉走一周,如果小螞蟻走對了,我們鼓掌表揚它,好不好?來!我們給它喊口令。(課件出示:小螞蟻圍著樹葉走起來,但沒有走回起點,就停了下來。)
師:對嗎?
生:不對,還應該繼續走。(課件繼續演示:螞蟻又走過了起點。)
生:老師,它又走多了。
師:真是只馬虎的小螞蟻。誰能告訴小螞蟻怎樣走才能讓它感受到樹葉的周長呢?
生:從起點走,走一周再回到起點。
師:說得不錯,請同學們伸出一個手指一起幫助小螞蟻重新走。
師:看來,不管從哪一點出發,只要沿著樹葉的外邊緣走一周,再回到起點,就一定能得到樹葉的周長。
師:請同學們看。(在黑板上畫一個角“∠”。)
師:這是什么圖形?
生:角。
師:角有周長嗎?誰能到前面指一指。
生:沒有周長。
師:為什么沒有周長呢?我們可以根據剛才學過的知識認真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意見在組內交流。(學生交流、匯報。)
生:我們組認為,角沒有周長,除非再連一條邊,把這個口封住,這樣就可以回到起點。
師:那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才有周長呢?
生:有封口的圖形才有周長。
師:對,也就是說封閉圖形才有周長。
二、實踐探索,理解周長
師:現在請同學們找一找,看一看你身邊的物體,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也有周長?誰來一邊摸邊線一邊說。
生:(摸數學書的邊線。)這是數學書表面的周長。
生:(摸文具盒的邊線。)這是文具盒表面的周長。
……
師:看來周長就在我們的身邊,那么我們身上哪有周長呢?
生:頭、腰、腿、脖子……
師:頭部一周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頭圍。腰部一周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腰圍,比如我們去做褲子時,裁縫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長。周長的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是很廣泛的。
師:如果老師想讓同學們估計一下我的腰圍,選哪個長度單位合適?
生:厘米。
師:誰能說一說1厘米有多長?10厘米呢?
生:我的一拃大約10厘米。
師:那誰愿意到前面來,用你的手估一估老師的腰圍到底有多長?(生用手指估算。)
師:我估算老師的腰圍大約是70cm。
師:現在老師實際測量一下,看一看你估計得準不準。(師測量)誰來幫幫老師啊!
師:誤差不是很大,那么要想知道準確長度,只靠估算行嗎?
生:不行。
師:我們必須動手量一量,現在就請同桌互相量一量對方的腰圍或頭圍。要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測量時要注意從哪一點出發就回到哪一點,只量一周,還要看準刻度,把估算和測量結果與同桌說一說。(生開始估算和測量。)
師:剛才同學們測量得非常認真,老師已經被你們認真學習的精神感動了,誰愿意向全班同學匯報。
生:我估算我同桌的頭圍是33厘米,腰圍是56厘米。
生:我估算我同桌的頭圍是36厘米,腰圍是60厘米。
……
師:你們實際測量的結果是多少呢?
生:我實際測量我同桌的頭圍是35厘米,腰圍是55厘米。
生:我實際測量我同桌的頭圍是38厘米,腰圍是59厘米。
……
三、操作實踐,應用知識
師:剛才大家解決了這么多的問題,就連小螞蟻也夸你們了不起!它給每一位同學都帶來了許多美麗的圖片。(多媒體出示:樹葉、拱橋、兔子、汽車、三角形等)同學們快看都是什么呀?你們喜歡嗎?現在就請你們任意選一個圖形,自己選擇測量工具量一量,算出這個圖形的周長,比一比誰的速度快,老師這也有兩個圖形,誰愿意到前面來。(生測量計算。)
師:同學們剛才表現得非常好。誰愿意向大家匯報,你選擇的是什么圖形,怎樣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生:我用直尺測量三角形。我量出的三條邊的長度分別是:6厘米、8厘米、12厘米,6+8+12=26(厘米)。
生:我用毛線繩測樹葉的周長。我把線繩在樹葉的外邊緣繞一周,然后再用軟尺測出毛線繩的長度,長23厘米,這就是樹葉的周長……
師:說得非常好,你們想出了這么多的測量方法。
師:其實像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這樣的圖形,只要把每條邊的長度相加,就可以得出它的周長。它們的周長還可以用簡便方法計算,下節課我們就要學到。
師:現在如果老師想測量并計算黑板的周長,與這個圖形(指黑板上圖形)的周長能不能相等。
生:不能。
師:為什么?
生:大小不同。
師:形狀相同,周長不一定相同,記住了嗎?
師:現在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小螞蟻想沿著下面這組圖形各走一圈,可它不知道走的路程是否一樣,你愿意幫它判斷一下嗎?(出示書中第45頁3題。)
生:這組圖形的路程是相等的。雖然兩個圖形的形狀不一樣,但是可以平移,再把這個圖形拉直,就可以看出是一樣的了。(師課件演示。)
師:你真了不起,說得非常好,看來形狀不同,周長卻有可能相同。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生:我學會了什么是“周長”。
生:我知道了不同的圖形應該選擇不同的測量方法。
生:圖形形狀不同,周長卻有可能相同。
……
師: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你們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下節課繼續努力。
反思:
“什么是周長”一課的教學,遵循了課改的新理念,采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意識、教學思路、教學實施都立足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本節課突出了以下的特點:
1.聯系生活實際學數學。
本節課以學生熟知的生活素材為載體。課前準備時讓學生繞學校花壇走一周,新課開始又創設了小螞蟻繞樹葉的邊緣爬一周的情境,找身邊物體的周長等活動,從多角度讓學生建立“一周”的空間概念。能夠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設計了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教學內容,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尤其是讓學生用手指“書空”描樹葉的周長、量腰圍等活動,讓學生在自己最感興趣的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2.創設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教學方式真正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由教師提問題,指名個別學生回答,教師牽著學生走的現象。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廣闊空間,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新課伊始創設各種情境,不但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機會,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合作交流的活動中互相學習,培養合作意識與探究能力。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學得輕松愉悅,積極主動。
3.突出了估測意識的培養。
培養估測意識是《數學課程標準》在計算教學方面強調的內容之一。教學中我在引導學生測量物體周長時,先讓學生估一估周長是多少,培養他們在具體情境中運用估算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4. 最后的拓展練習,不但進一步使學生掌握了周長的知識,有利于把學到的知識進一步拓寬深化,提高分析比較的能力,同時又滲透了轉化思想。
5. 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指導。
“不僅重結果,更要重過程”是課程標準的又一新理念。我在引入“周長”這一概念時,沒有過早地給出什么是周長,而是讓學生通過眼、口、手、腦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逐步認識“周長”的含義。每個知識點的學習都是讓學生親自去參與,親自去體驗,親自去經歷,充分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實踐出真知,經過上實踐課,發現還有以下需要改進的地方:
1.不僅要重過程,還要重結果。
過程自然重要,但結果仍不能忽視。在學生認識周長的活動后,還要引導學生總結出“周長是圖形一周的長度”,要注意數學知識的嚴密性、準確性,以避免學生對概念掌握得不準確。
2.還要進一步注意得出結論的過程。
例如,同桌互相動手量頭圍、腰圍的過程,在讓學生說估測的結果和實際測量結果時,應讓學生邊演示邊匯報,說出估測或估算的方法。這樣可以使學生理解估算與實際結果間的差距是可以盡量減小的,提高估測的能力。
本課中學生的感性體驗少了些,可以讓學生在小螞蟻爬樹葉后,再通過“指一指、畫一畫”等活動,使學生逐步加深對周長的認識。
在認識周長后,學生在找生活中哪些物體有周長時,要強調周長是在一個平面上。教學“角是否有周長”這一環節,應移在拓展題前面,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發現有一些物體沒有周長。
(作者單位:嫩江縣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