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幾乎已經忘了,《超級女聲》是從哪一年開始走紅的。反正,有李宇春那年,好多人都瘋了。一個北京的朋友在MSN上一直酷勁十足,無論我怎么招搖,人家總是穩如泰山,一點動靜沒有。可是,某天,我心血來潮,隨便問了個有關李宇春的問題,那哥們竟然奇跡般地回復了,而且還一發不可收,跟我聊了半個多小時。受寵若驚的同時,我拼命感嘆“超女”之神奇,竟然融化了這座“冰山”。
走到頂峰,接下去的只能是下坡路。但這并沒有影響后來者。不僅“超女”又舉行了一屆,就連《夢想中國》、《加油!好男兒》也加緊了步伐,那架勢是想決一死戰。可笑的是,就當這所謂的三大節目都結束后,又有一批同類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眾多節目重復著海選、PK、晉級、揭黑幕的程序,在各個衛星臺上大顯身手,唱什么無所謂,打扮成什么樣也無所謂,反正共同點就一個,鼓動觀眾發短信,賺錢才是終極目的。我很奇怪這些電視臺的熱情,沒有絲毫的創新,或者只是簡單的“新瓶裝舊酒”,他們在嚼“別人吃過的饃”,卻咀嚼得如此津津有味,怎么就不想著自己蒸一籠饅頭?

其實,稍微關心一下港臺或者國外的娛樂節目,我們就會輕而易舉地發現,我們的娛樂節目其實只是一種簡單的“克隆”,玩人家玩過的、剩下的。最出名的《超級女聲》脫胎于風靡美國的《美國偶像》。這個平民造星的大型真人秀節目推出的我們最熟悉的明星就是唱歌走調、動作夸張的孔慶翔。因為節目的原創性,《美國偶像》火爆至今,而《超級女聲》卻已近暮年。
但國內的電視節目似乎并沒有因此而引起更多的思考,我們看到,當平民選秀的熱潮過后,一場場的明星大戰又由此而展開。東方衛視的《舞林大會》算是此類節目的先驅。明星們不再是舞臺上的佼佼者,接受萬眾矚目,而是成了選手,排練、表演,畢恭畢敬地聽點評,提心吊膽地等分數,為了晉級而欣喜若狂,為了出局而淚流滿面。與平民造星的效果相反,這個節目展示的恰恰是明星的平民性。要說,這節目還不錯,經過苦練,明星們的舞姿多數都對得起觀眾,可接下來就慘了。
雖然不是跳舞,但明星比賽的宗旨卻被提煉了出來。于是,與《舞林大會》異曲同工的《名聲大震》、 《名師高徒》、《非常有戲》又接踵而至。換湯不換藥,明星們從“舞林高手”變成了“實力唱將”。只不過搭配的形式有所變化,《舞林大會》里是專業舞者帶明星,《名聲大震》和《名師高徒》里是職業歌手帶影視或者其他明星, 《非常有戲》則是非專業戲曲演員來唱戲。這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反串,景崗山唱過京劇、馮鞏拉過二胡……但以往這些只是活躍氣氛的環節,如今卻發展成了連綿不斷的挑戰節目。照這個模式發展下去,估計以后也會有明星客串演小品說相聲的,今年的熱門人物黃健翔不是已經在郭德綱的德云社小試牛刀了嗎?
節目不斷創新才能引來更多的關注,這是無可爭議的。什么時候,我們的電視節目才能不斷推陳出新,多點原創,多點新鮮,而不是總在那幾個模式里轉圈。廣電總局近日曾批評全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同質化現象太嚴重,而《夢想中國》聽說今年也要停辦了。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反省的開始,如果是,謝天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