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
將陳舊的一頁翻過,撲面而來的是新年的馨香,美妙景致正在打破冬日,明朗呈現,心情也如春日暖陽日趨溫暖。大伙兒正忙碌著籌備年貨,殷實各自的府郾,增色日常細節,一派鬧騰騰、喜洋洋的景象,喚起我們東方式的情感。 在這樣復古、華美、浪漫的時光里,就讓我們合掌祈福:祥瑞的新年里,家和萬事興!
年話
常言道:一年春作首,六畜豬為先。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豬是吉祥、富足的象征,大家一貫認為豬年是如意火紅年,寓意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話豬、話過年己成為年初的時尚話題。
漫話生肖與豬仔熱
我國古代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以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紀年、月、日、時。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今天還十分有意義。
我們的先人,為了讓多數沒有文化的勞苦大眾掌握這種紀年、月、日、時的方法,在地支中配上12種動物。鼠、牛、寅、免、龍、蛇、馬、羊、猴、雞、犬、豬。這就使每個人出生的年份部有了自己的屬相,也稱生肖。
生肖12年一輪回,用來比算人的年齡大小非常方便。
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屬相,各有各的理由。老鼠機靈,老牛勤勞,老虎威猛,兔子善良,龍能騰云駕霧……
為了美化生肖,使每個生肖都吉祥如意,人們盡可能地給生肖冠上最美好的字眼,其中以“金”字最被人看好,幾乎把所有的生肖都冠以“金”也沒有人反對。于是即將到來的豬仔當然也戴上了金帽子,甚至在年輕人中產生了攀比風:你們2005年結婚,2006年生個金狗仔;我非要趕在2006年結婚,2007年生個金豬寶寶給你們看。
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之下,婚慶公司、飯店酒樓生意興隆,形成他們應接不暇的態勢。
為此,筆者告訴后輩,2008年是一個新輪年之始,是金鼠出洞年。鼠的繁殖、求生的能力特別強,也最機靈、聰明。再接下去金牛、猛虎、玉兔、金龍,難道不比金豬強?可謂年年部是好年份。所以大可不必趕,趕在年里生出那么多豬仔,對將來的豬仔、豬哥、豬弟們的入學、就業等都會帶來許多問題,未必是上策。
商家特有的尾牙節與民間的筅堂佳俗
轉眼就要金豬獻瑞春來到了。人們為迎接豬年的好兆頭而興高采烈。您看,福州的商家正籌劃著過他們特有的尾牙節:民間也正在抓緊“筅堂” (衛生大掃除),干干凈凈迎接新年的到來。
尾牙節在臘月十六,即一年中最后一個月牙的日子。此為商家特有的節日,所以早年在臺江的雙行地區(上行街和下行街)和城里各鬧市區特別受重視。在這個節里,商家要總結一年的經營經驗,安排來年的經營及人事調遣、去留等。
這一天,老板要宴請為其辛苦了一年的伙計們。席間,老板頻頻向伙計們敬酒,說幾句感謝的話。如果老板一味地敬酒、道謝,那就等于說來年人事不變;如果宴罷請誰去賬房結賬,那誰“包袱傘就背了”(另請高就了)。所以,有的伙計怕吃這一晚的尾牙宴。
這天晚上學徒卻很開心,學徒平時無工資,只有這一天,老板才會給他們發“鞋價”,意即能買一雙鞋的獎金。說是“鞋價”,其實不止,有的除能買一雙新鞋和一套新衣外,還能有些許錢拿回家孝敬父母。筆者兒時見一位老板發給每個學徒兩塊光洋。
尾牙節過后,與過年有關的行業,如肉燕、屠宰、面餅、百貨、交通運輸等行業的伙計、學徒們就開始加班加點,大忙起來了。與過年關系不大的行業,如昔日茶亭街的侔子店、木屐作坊等,就開始“歇年”放假了。拿到工資的伙計們,就到街上購買年貨,高高興興地回家過年了。
尾牙是商家的節日,但此時的千家萬戶也沒閑著。福州民間在冬至到尾牙前后有“筅堂”的佳俗。大掃除的時候,生竹葉綁成掃把狀,用以掃除房屋高處的灰塵。據傳,家家戶戶一年沒動過的邊邊角角都要動一動,掃一掃。老人對小孩說: “一年沒動過的東西會變成魔鬼,夜間壓在人身上,會讓人做惡夢。”這種善良的謊話,還真能使年輕人積極去大掃一番。 “筅堂”的最后期限是尾牙這一天。家里“筅堂”時要吃與冬節時吃的一樣的樹。過了這一天,商家忙供應,民間也抓緊買灶糖灶餅送灶公,過年的氣氛更濃了。當然,商家的“筅堂”就要更早一點,不能拖到尾牙。上個世紀50年代對私改造后此俗已廢。但改革開放后國家實行市場經濟,重視發展民營經濟后,尾牙節又風行起來了。到了這一天晚上,市內的飯店酒店熱鬧非凡,新型的勞資關系,都在碰杯弄盞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記憶的深處,再深處……
唐朝的詩人盧照鄰在《元日述懷》中有如下的詩句:“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寫的正是春節的“心理景色”,畢竟古代吟詩作賦者,掛念更多的還是“仕途”,官做好了,才能做到“歸耕有外臣”。今天的人想法也不單純,卻也少見在正月時作如此的表達。私下言語間雖各呈心事,但多是“恭喜發財”一類的。
我印象中福州的春節一向是溫馨的,相互串門拜年,各家圍爐把酒,只是傳統的一些有趣的習俗少之又少了。但盧照鄰詩中的“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至今還能感受到。不過說來慚愧,像我這樣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小時候一到春節,想的是除了能拿到一些壓歲錢,添一套新衣,再就是春節那幾天多增加一些油水了。上別人家串門拜年,也是為了吃,為了紅包,而別人來呢,似乎也是如此,互相“還債”。
仿佛一眨眼的功夫,就進入了“電腦時代”,小時候似還見過的拱手作揖,口中念念有詞,都換成了手機短信、電子賀卡、QQ道賀,很是現代。古風蕩然無存。不過古意尚在,初一至十五之間,親戚還是走動的,朋友還是會聚的,東家請西家宴,你家來我家往,那種熱鬧也還是“風光動四鄰”。只是這里的“風光”可作多意來解罷了。
春節期間尤喜碰到某種“偶遇”,突然接到一個消息,多年不遇的友人旅經福州,想起老朋友。然后把酒言歡,隱隱覺得時間如箭,說不定下次再見已是滿頭白發, “子孫滿堂”。
其實在我的記憶深處,多是小時候過的春節,比如遇到某人,問道:“你怎么沒穿新衣裳?”自己忙解釋道:“昨天剛穿的,換洗了。”或者是想著那幾張壓歲錢能花到什么時候,夠吃幾次零食,還能買幾本書。看到左鄰右舍,歡聲笑語間,也一樣透著一個共性的社會,必然相同的遭際和想法。于是想到,或做夢著:有朝一日不必再為這些發愁,愛吃啥吃啥,愛買啥買啥,愛去哪去哪。
如今這個夢已成真,但過節的意識卻又淡了。套一句俗話“現在是天天在過節”,如何找回新鮮感呢?真是頗費思量!
我以為古意最美,應細心保存和發揚光大,春節就是要全面復古來做,雖然我不反對老外過“春節”,我們過“圣誕”,但當我們過春節時,還是古風古色一些好,像郁達夫詩中寫的“閑春剪個宜春宇,貼上蘭花小瓦盆”,就這種感覺和意境,慢慢地過上幾天吧!
“新春節”
如果陽歷是一條川流不息的大江,那么陰歷就是一條千回百轉的地下河,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若隱若現按照自己的節奏流著。只有在春節這樣所謂的傳統節日之際,它才噴涌而出,沖垮我們的習慣、淹沒我們的生活、撼動我們的心靈。告訴你:“日子不是這樣過的!”
那么,日子該是怎樣過的?
有人說,生活在兩個時代之間的人最痛苦,他們必定錯過這兩個時代的輝煌頂峰,卻嘗盡了前朝末落的苦澀和后朝初創的艱辛;不為上一代人所理解、信任,也不為下一代人所尊重、認同。象我們這樣生活在雙重歷法時空下的上世紀六十代生人,更增添愿望單純和立場復雜之間的選擇錯亂。
我不熟悉那些長輩們津津樂道的民俗風情,也不希望以后只能在視頻檔案里看見;我不想再重復童年時代對衣食的祈求所帶來的期盼與喜悅,但也不想毫無緣由地說自己正在高興或者悲傷:滯留在都市叢林的我,還得再過一年才有機會回到故鄉那雕梁畫棟、飛龍翔鳳的廳堂,羞于提筆的我無顏為新居寫下春聯……
我想要的、我現在正在寫的,是從我們這代開始自覺建立的“新春節”,若干構想如下:
“小年”是用來給每家每戶回顧過去、展望新的一年,并安排春節有關事宜的。建議灶神爺同志列席并負責會議紀要。飯后,男人們約上幾個哥們去泡溫泉。 “大年三十”這一天,午飯前結束搶購,午飯后各路人馬要到齊·祭祖時,長輩要先晚輩——說清家族淵源并補充家譜,晚上自然是暴撮一頓。關鍵是,全市的影院、禮堂、會場、院落,全部上演由政府、團體、企業、闊佬出資贊助的大戲、曲藝、馬戲、雜技、大合唱。各級領導都得攜全家老小來捧場,新年鐘聲敲響后再回家圍爐、喝茶、磕瓜子。“正月初一”自然是吃完太平面去拜年,初三開始,每一天都分別定為同學、同事、戰友、“插友”等一千人等的聚會日。初七早早睡下,第二天要上班啦!
也許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在堅實的基礎上,觸到那遙遠的歸宿感:我們將在古老東方的屋頂下一起過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