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后,長江中下游沿江兩岸城鄉有個規矩。姑娘出嫁時,都要頭戴一種名叫“鳳冠”的裝飾品,冠上纓花朵朵開放,串串明珠下垂,把新婚少女襯托得更加“回頭一笑百媚生”。這個風俗有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說。
唐朝有一個名士叫韋固,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時飽讀詩書,才華橫溢,風流倜儻,一表人才。只是他一直求婚未成,都二十歲了仍舊沒有婚配。
這一年中秋傍晚,韋固從同窗好友家出來,在路上看見一位白發慈祥的老太婆坐在路邊的椅子上,旁邊有一個花籃,花籃中放著一個個彩色小布包。韋固感到奇怪,此時人人都在家中過節,這老太婆為什么還坐在路邊呢?他問道:“老奶奶,您為什么獨自一人坐在這里?有什么難事,我可以幫助您。”老太婆聽了一笑,說:“公子,你心眼好,可我的事你幫不了啊!”
“為什么幫不了呢?”
“我是天上掌管人間男女婚配的紅鸞星,王母娘娘命我每年中秋節時降臨人間,不信,你看看。”老太婆說著,把花籃里的彩色小布包拿出來,一個個地打開,包里擺著一些男男女女的小紙人,有些男女小紙人的腳被紅絲線系在一起。老太婆對韋固說:“紅絲線系住腳的兩個男女就能配成夫妻,沒有系住的就是還沒有婚配對象。”
韋固看了,感到很驚奇,就問:“老奶奶,我的婚事配好了沒有,妻子是誰?”老奶奶說:“你是一位品德、才學都好的人,我已經給你挑選了一位才貌雙全的少女做妻子,她今年十五歲。”說著,老太婆指著包中一對已用紅絲線系住腳的男女紙人讓韋固看,“這個小紙人就是你的妻子。”
韋固說:“我能不能夠看到她?”
“你想看她,當然可以。明年三月三,太湖東山山腳下有一座院落,你進去找茶喝,就能看到她。”說完,老太婆化成清風不見了。
第二年的三月三,韋固換上一身新衣,順著湖邊蜿蜒的小路,走到東山峰腳下。抬頭一看,果然有一座庭院。院外,綠柳翠竹環繞;院內,瓦舍數間,幾盆蘭花,散發著淡淡清香。韋固拍打院門,只見一位妙齡少女出來開門,眼含秋水、面若桃花,美艷極了。她看見門外是個陌生的年輕男子,立刻羞紅了臉,轉身進屋去了。
這時,一位老翁笑吟吟地迎了出來:“先生光臨,茅舍生輝,請坐,請坐!”少女給韋固敬茶后,又轉身走了。韋固喝茶時如飲瓊漿,小憩片刻后,辭謝老者。回家的路上,他高興極了。
過了月余,韋固提著聘禮前去求婚。結果走到那座庭院時,發現院門緊鎖,人去院空。哪里還有什么玉人?韋固無限惆悵,就在院門上題詩一首,借以表達自己對少女思慕之情:
隔墻凝視綠楊幽,
蛾眉已去只添愁。
人間三月無紅葉,
卻放桃花逐水流。
轉眼,幾年過去了。同窗好友見韋固還是單身一人,便總是想成其好事,可韋固總是婉言謝絕。他心里對那位亭亭玉立出水芙蓉般的少女一直無法忘懷。他相信那個老太婆的話,有情人終成眷屬。
韋固三十歲時,被調往江南蘇州府任司馬。因他才能出眾,政績卓著,深得劉刺史的器重和賞識。劉刺史見他沒有妻室,就想把自己的小女兒許配給他。
韋固早就聽說剌史大人的小千金容顏絕代、兼嫻翰墨。能娶到這樣的女子,自己今生今世真是太有福氣了。但是,他總是忘不了多年前那位匆匆一瞥的美貌佳人,實在難以割舍。他也一時拿不定主意。后來,他經不住母親的勸說,到底做了劉刺史的乘龍快婿。
洞房花燭,親朋好友鬧過洞房后,韋固走到新人面前,輕輕揭下劉小姐頭上的紅綢巾。只見她頭上戴著一頂從未見過的鳳冠,更顯得千嬌百媚,如嫦娥下凡、昭君再世。韋固凝視良久,喜從天降,忙問:“夫人,你還認識我嗎?”
劉小姐輕啟朱唇,“似曾相識,好像是數年前到姨母家找茶喝的那位郎君。”
韋固又問:“夫人,你為什么頭戴鳳冠呢?”
“郎君有所不知,妾十五歲時,到太湖姨母家小住。適逢盜賊作亂,逃避之時,被歹徒傷了眉骨,至今痕跡未退。出嫁之前,自出心裁,縫制一頂鳳冠,戴在頭上,想把傷痕遮蓋住。”
韋固聽了,才知道原來是這么回事。他把自己幾年前中秋月夜遇到月下老人的事情,和三月三去太湖東山峰找茶喝,以及后來求婚不遇的惆悵心情,一一說給嬌妻聽。劉小姐感動不已,夫妻二人雙雙攜手,在洞房中跪拜,感謝月下老人玉成他倆的姻緣。這對才子佳人,真是鸞鳳和鳴,成為恩愛夫妻。
從此以后,長江沿岸城鄉的姑娘出嫁時,都戴一頂鳳冠;新郎家中洞房門上都貼上“赤繩系足”的橫聯,管媒人叫“月下老人”。這美麗動人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