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榜后,李文一蹶不振,整天待在家中,以淚洗面。李文的父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卻也毫無辦法。
這天,李文父親突然做出了一個奇怪的決定——他要李文寫份告示,賣掉他們家門前的一棵老榆樹。李文莫名其妙,但父命難違,只好照辦。
那棵樹直徑有四十公分,離地大約有三米左右成“丫”字型。告示貼出之后,先后來了三個買家。
炭商第一個找上門,出價十五元,理由是榆樹木質好,燒木炭出炭率高,整棵樹可燒得木炭五十多公斤,扣除自己的勞務費,剩下的頂多也就這個價。李父搖了搖頭。
來的第二位買家是個小木匠,他說榆木是做凳子的上好材料,這棵榆樹砍下后頂多能加工出七條板凳,扣除自己的手工費,最多能出三十元。李父仍不同意。
第三位上門的是個老木匠,他出價六十元,他說樹的主干部分能做出七條板凳,其余零碎的木料能打出幾個小馬扎,雖然加工后的賣價比小木匠多不了多少,但自己的加工費比小木匠少得多,所以出的價錢比小木匠高一倍。李父還是不同意。
李文不解地問父親,為什么價格翻了四倍,但這樹還是不賣?李文的父親沉思良久,意味深長地說:“這樹在他們三個人眼中就有三種不同的價值,依我看在老木匠的基礎上,還可以利用老榆樹那兩個分叉做成兩個牛軛賣呢,一個牛軛最少也得三十多塊。如此一來,這棵樹的價值就又翻了一番——兒子,同樣一棵樹在不同人眼中的價值都不一樣,何況一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