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漢二十年前死了老伴,撇下三個兒子。總有給他提親的,想幫他續個弦,可老漢擔心后娘待兒子不好,推三托四,最后他自己既當爹又當娘,把仨兒子拉扯大,各自娶上媳婦,一大家擠在一起過日子。
老漢苦了一生,吃飽就是天堂日子,因此,他當家,吃穿上把得很嚴,平時也就大玉米餅子就咸菜,穿補丁衣。那時候,多數人家連這水平還達不到呢,因此,兒子媳婦也知足。
一個冬日的傍晚,老漢率領三個兒子打場。老漢覺得上有風往肉里鉆,一撇眼,敢情自己的棉襖多處磨破,棉花鉆了出來,有的都刮飛了,剩下層空布,的又一瞅,三個兒子穿的雖也磨破了,卻都被自己的媳婦縫補得穩穩妥妥。看到這張老漢不由一陣辛酸。
這神態讓大兒子看見了。這爺幾個平時會作詩,大兒子隨口吟道:“老父破襖露了棉”。老二一看,立刻接上:“凍的爹爹羞的咱”。老三一想,兒媳再好,也不抵自己有個老伴體貼呀,年輕人光曉得摟著媳婦舒服,怎么就不體諒體諒老爹的凄苦呢,想到這兒,他也續上一句:“還是娶房老伴好”。老漢心里又一酸:“只怕我暖三兒寒。”
三個兒子一下子都沒了話,只是死命地拍連枷。
打到半夜,覺得餓了。老漢便吩咐屋里的兒媳婦,搟四碗面條。不大工夫,面條搟好了,媳婦們招呼爺仨進屋吃。老漢說:“年輕人怕餓,你們先回去吧,我掃掃場邊就去。”
三個兒子相繼進了屋。大媳婦連忙給大兒子撈了滿滿一碗;二媳婦、三媳婦自然也不差。總共四碗面,每碗多蓋上一筷頭子,鍋里可就剩半碗了!待老漢進來,大媳婦手忙腳亂地盛出面來,使勁添了些湯,才湊足八分碗,捧了過去。
其實一碗面條,再滿也吃不飽呀。大兒子又發了詩興:“要飽還得家常飯”。老二也有同感:“想暖最好粗布衣”。老三一想面條的事兒,也接上了:“知冷知熱自己妻”,老漢嘆口氣:“若得你娘在,面條哪會這么稀!”
三個兒子兒媳很孝順的,齊刷刷跪在地下:“爹呀,常言道,‘滿堂兒女,不如半輩夫妻’,當子女的不能再糊涂下去了,您不答應替俺娶回個娘來,俺們今晚就跪死在這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