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優勢在于信息處理的速度快、正確性高,而且存貯能力強,因此可以增加人的生產力、支援決策、降低成本。而互聯網更是消彌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打破了國界、疆界的藩籬,將人類生產力與價值帶到一個更高的境界。信息與通訊技術正在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巨大的影響,促使整個社會向信息化社會轉變。信息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已成為各行業核心的管理領域,社會經濟走向全球化。諸如此類的變化證明了信息經濟和信息社會是真實存在的。本文探討了電子政務的意涵及其意義,說明了電子政務在主要國家的發展狀況,探討了電子政務的實現問題。
對于電子政務,時下有不同理解。有人認為電子政務就是辦公室自動化,有人認為電子政務就是政府信息資源的管理,有人認為就是“政府上網”,也有人借用電子商務的概念,將其稱為電子政務。
事實上,電子政務的意涵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在政府管理中的應用程度而不斷變化和擴展的。從目前的發展來看,所謂電子政務,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透過不同的信息服務設施(如電話、網絡、公用電腦站等),對政府機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時間、地點及方式下,提供自動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務,從而建構一個有回應力、有效率、負責任、具有更高服務品質的政府。電子政務最重要的內涵及精髓是建構一個“虛擬政府”,即跨越時間、地點、部門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務體。政府信息化的核心,是通過信息技術改革政府,從而實現一個開放的、有回應力的負責任的和有效率的政府。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信息化或電子化僅僅是一個工具或手段而已。
從某種意義上講,政府是我們這個社會最大的“信息處理企業”,政府治理的過程便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與處理的過程。政府的職能的履行莫不依賴于適時、準確、相關的信息。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它必須了解民眾的需求;政府是導航者,需要了解環境的變遷,從而作出準確的戰略選擇;政府是市場失靈的矯正者,而政府對市場失靈的矯正的前提是掌握較完備的信息;政府是社會問題的管制者,而這又有賴于對社會問題信息的分析、判斷和把握……可以講,信息及信息網絡,是現代政府的神經系統,沒有這個系統,政府管理不可避免地會陷入到混亂之中。
提高政府的決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質。政府信息化,可使政府運用所獲取和掌握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發展諸領域的準確的、可靠的信息,以制定正確的決策,作出理性的判斷及采取必要的行動,進而提升政府決策和公共政策的水準和質量。
促進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在信息社會中,信息就是力量和財富。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收集者——信息源。若能充分利用此資源,實現政府信息流通和共享,必有助于國家的整體發展。提高政府的反應能力和社會回應力,擴大公民的參與。政府信息化可以使政府機關借助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建立政府組織間、政府與社會、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公民之間的廣泛的溝通網絡,這種溝通網絡可以打破時間、空間及行政組織部門與層級之間的限制,提高政府內外的溝通效率,及時傳達政府之施政意圖、方針與政策,反映公民的要求和呼聲,從而提高了政府治理的反應能力和社會回應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借助因特網、電子郵件、電子布告欄等新興的科技方式,與民眾建立一個迅速、有效的溝通途徑和意見反饋機制,從而實現和擴大公民對政府公務管理的參與。促進政府重組,節約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率。政府信息化,必將對政府組織結構和運作方式發生變革和沖擊。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政府信息化,使傳統的科層組織朝著網絡組織方向發展,打破了地域、層級、部門的限制,促使政府組織和職能的整合;政府信息化,促使政府的程序和辦事流程更加簡明、暢通;政府信息化,節約了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政府信息化,提高了政府機關的辦事效率……凡此種種,均對政府效率的提高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公開政府信息,實現開放政府。信息公開是民主政治的基礎,也是開放政府的根本。經由網絡系統,政府信息除個人隱私、商業秘密、國家機密等不宜公開外,依其性質向社會、組織、企業公開使用,不僅可促使政府信息加值利用,更重要者,便于社會大眾、新聞媒體監督政府施政,起到透明和公開的作用。實踐證明,網上招標、網上采購等等對于促進政府建設有著重大的作用。
電子政務的建立和實現,并非是簡單的引入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問題,而是涉及許多方面的變革,是建立在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礎之上。具體分析,電子政務的實現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
電子政務的一個基本的前提在于政府信息的公開化。在現代社會中,不僅政府有獲取信息的需求,人民也基于政治參與、經濟活動和個人發展,強化了對政府信息的需求。一個國家的政府乃是該國最大的信息的收集、整理、生產、應用、擴散的機構,不僅如此,其擁有的信息也是與民眾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不可或缺。從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社會對政府信息的需求與政府的信息供給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有很多信息不論就理論上還是實際利益衡量上,都應對外公開,但未能公開,造成政府資源取得上的困難。政府信息公開沒有成為一種制度性。公民缺乏整合性的獲取政府信息的途徑,人民要想獲取一信息,并不知向哪一個單位索取。我國政府掌握了80%以上的信息,但因信息公開問題,許多信息得不到利用,從而導致信息資源的浪費。
政府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政府所擁有的信息資源能夠實現高度的共享,從而實現公共信息資源的加值利用。為此,發展公用資料庫并促使其加值利用便成為中國政府信息化的基礎工作之一。從此出發,需要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管理的需要和重點,加快建立經濟、貿易、土地、科技、環境、人口、工商管理、社會保障與福利、新聞出版等政府部門主導的電子公共資料庫。規劃建置具有整合、示范性質的公共資料庫。擴大信息資料的交換與流通。政府各機關應在最大范圍內,經合法程序,提供可利用的信息資源。
構成電子政務最底層的是政府的信息和通訊的基礎結構,也可以說是政府信息流通的“導管”,它包括電纜線、光纖以及其他傳送信息的設施或工具,加上把信息從一方送到另一方的控制軟體。考慮到政府信息化涉及到政治、經濟、國家安全等重要問題,有必要思考建立電子政務,推動政府信息化的通訊網路的基礎結構,以作為政府信息交換及資源共享的平臺。
電子政務的基礎之一在于政府業務的電子化,即改變傳統的政府機關的辦事方式和手段。傳統的辦事方法、公務處理及事務管理,皆可以用現代信息及通訊技術加以改變。需說明的是,行政業務的電子化過程不只是單純地增加硬件、軟件設備,更需從政府組織全面性來了解信息技術的需求、組織目標與管理模式、未來發展方向等進行整體性、合理性的規劃,力求突破現有的運作方式,以更經濟、更有效的方法取得政府運作所需要的技術能力以及人力,促進政府信息的流通及整合,提高行政效率與效能。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電子政務的特質在于它是服務型政府,即透過電子媒體創新政府的服務。電子政府期冀達成這樣一個理想的服務形態:公民尚沒有走進政府機關即可獲取豐富的信息。公民只需在單一機關辦事,任何問題皆可隨問隨答,所辦事情立等可取。若公民申辦事情涉及到多個機關,則政府機關可在一處辦理,全程服務。公民無需進入政府機關,即可經過電腦連線申辦。政府服務將朝“單一窗口”、“跨機關”、“24小時”、“自助式”服務的方向發展。直言之,電子政務要求政府創新其服務的方式,使政府服務更為快捷、更為方便、更為暢通、更為直接、更為公平、更具有高的附加值。
政府信息化始終是與政府的再造相聯系,而且是政府再造的一個重要內容和工具。信息化在促進政府行政的現代化、民主化、公開化、效率化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對政府管理的理念、政府治理的結構、政府程序和工作流程、政府政策和政策制定都發生了重大的沖擊,信息化在促進政府反應力,提升政府溝通效率,提高決策質量和水平,人力精簡和有效運用人力資源,節約政府開支與經費,擴大公民參與,創新政府服務等方面均顯示了其比較優勢。
電子政務健康、有序地發展離不開一個完整、統一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在國外,為保障政府信息化發展,許多國家均制定并頒布了專門的法律、法規和行政命令,范圍十分大,它涉及政府信息公開方面的法律制度,如政府信息公開法、政府公報法、行政程序法。
政府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如個人資料、隱私保護法、國家保密法、商業秘密法。政府信息存貯管理與內部傳遞方面的法律,如統計法、檔案法。
政府信息不僅是國家資產,而且是需要精心管理的重要資產。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是電子政府生命所在。信息安全涉及保密性(控制那些存取信息的人)、完整性(確保信息的更新與修改只能經由授權者進行)、可用性(確保信息授權用戶總是能夠存取信息)等問題。隨著科技的發展,政府信息化正在由專屬主機、封閉網路、開放式分散處理系統,逐步走向國際互聯網的多媒體信息交流和業務處理,在此情況下,信息安全便成為一個頭等重要的大問題。
信息安全是信息服務能否健全發展的先決條件。在系統運作環境中,無論是使用者、實體設施、應用作業、資料及檔案皆應嚴密管理。可以預料,隨著政府信息化的發展,政府可能面對各種的意外災害、電腦故障、人為破壞、侵入、泄密、篡改以及其他種種電腦犯罪,政府機關必須未雨綢繆,加強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以確保國家、組織及人民的權益。為此,必須制訂政府機關信息安全管理的辦法,對信息系統的安全標準、人員管理、資料管理、實體及網絡管理、緊急應變復原處理、安全稽查和考核等作出明確的規定;在政府行政機關內外建立電腦稽核制度;建立政府認證機構,提供政府信息化應用系統的安全認證服務;加強政府信息安全教育與培訓;制定及推動政府機關加密,數位簽章等信息安全標準及技術規范;建立網絡安全緊急反應以及處理機制,協調政府機關處理信息安全管理事件。
(作者單位:鎮江市城市客運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