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報道中,有一種現象頗耐人尋味。當社會生活涌現某一新聞事物或新聞人物時,眾多新聞媒體往往一哄而上,“狂轟濫炸”,將其“炒”得沸沸揚揚。有人稱之為“飛蛾效應”,將新聞媒體喻為爭先恐后“撲火”的飛蛾。這些報道大多角度相似,觀點相近。只有極少數媒介獨辟蹊徑,從相異甚至相反的角度組織報道,結果在公眾中的口碑更佳。而其致勝的“法寶”,就是在采訪和寫作中運用了求異思維,尋找獨特的新聞視角,挖掘出新聞價值。
求異思維具有三個特點:
流暢性
流暢,指心智活動暢通無阻,靈敏迅速,能在短時間內表達較多的概念。當它用于某一思維方向時,能舉一反三,迅速沿著這一方向發散出去,形成同一方向的豐富內容。流暢性可以分為語詞流暢性、觀念流暢性、聯想流暢性和表現流暢性四種。流暢是求異思維的量的指標。圍繞一個基本問題,以此為立足點,求異量越大越好。換句話說,在思維的起始階段,求異的功能能夠把思路盡可能大地打開。
例如記者采寫一篇關于公共廁所問題的報道。雖然記者的求異思維可以想到“公廁建設存在問題”的許許多多的表現,但它仍是在同一方向上的量的擴大,因而歸根到底是單一方向的,是求異思維的低級層次。如果記者改變一個思維方向,讓思維沿著“其他服務設施建設對公廁建設有何借鑒意義”這個方向擴散,那么又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如街頭黃帽子磁卡電話亭大大方便群眾,其經驗主要是:布點合理,使用方便,管理科學,維修及時,特別是式樣美觀。這時,記者對公廁問題的認識,已發生方向性轉變,產生了跳躍,實質上已進入了求異思維的第二個階段,即變通性。
變通性
變通,指思考隨機應變,觸類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向,不受消極思維定勢的桎梏,從而形成立體思維,編織成思維之網。
變通性是求異思維的較高級層次,使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和方面擴散,表現出極其豐富的多樣性,能使記者產生超常的構思,提出不同凡俗的新思想、新觀點。
如上述關于公廁報道的思考,記者運用求異思維第一層次所發現的問題,實屬多年痼疾,老生常談,缺乏新意,也就沒有多大新聞價值。而一旦進入變通思考的層次,尤其是將公廁與其他公益性服務設施作比較,并將其放在著名的風景旅游城市的大背景下,就找到了新聞事實的“興奮點”也即“新聞眼”之所在。
獨特性
獨特性是指求異思維能形成與眾不同的見解,能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觀點去認識事物、反映事物。它更多地代表著求異思維的本質,是求異思維的最高目標。
求異思維的獨特性,在流暢性、變通性的基礎上形成。大量的新聞采訪寫作實踐也證明,凡在報道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的記者,大都具有思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的特點。這些人知識面廣,生活經驗豐富,思路活躍、清晰,腦子里精彩的“點子”不斷冒出來,善于從事物的相互比較中去認識事物,挖掘特點,把握本質,因而往往在新聞報道的主題、角度、觀點、結構、語言等方面顯現出難能可貴的獨樹一幟的思維素質。
求異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新聞思維方式。在新時期的新聞報道中,如果我們能用活用好求異思維,將可以大大激發我們的創造精神,有利于新聞報道的全方位拓新,并能強化記者的主體意識,使新聞報道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進一步優化新聞競爭機制,給新聞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新聞采寫工作需要競爭。千篇一律、千報一面是缺乏競爭的惡果。運用求異思維挖掘最佳的新聞角度有助于多出新聞,出好新聞,出獨家新聞。在新聞采寫過程中,不斷地“求異”,不斷地“標新立異”,才能實現新聞報道的突破。
(作者單位:丹徒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