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場址選擇 選擇一個地勢較高、相對平整和利于排水的地塊用來進行奶牛場建筑物的布局,建筑物的室內地坪標高要高于室外地坪,以利于排水。如果有可能,應選擇一塊能夠便于防風的場地。否則要種植防風林帶。
將擠奶間(擠奶廳)放在牛舍的北邊或者東邊,以減少夏天的熱輻射。將牛舍運動場盡可能地布置在牛舍的南側或者東南側,以便在冬天接受更多的太陽光照射。各個建筑物之間必須有一條在任何天氣狀況下都能夠通行的道路,并且在道路與運動場之間設置排水溝。如果牛場內牛奶需要運輸到場外,通常場區內的道路應當鋪設成循環路。如果采用放牧式飼養,則應將牛舍建在牧場旁邊,這樣牛群很容易到達擠奶間或其他工作區域。
奶牛場內若飼養后備牛,則奶牛場總飼養量接近成乳牛的2倍,同時需要增加后備牛舍以及臥床、墊料、飼料、糞污的貯存量。根據泌乳牛的數量,可以按下面的比例計算出需要增加的后備牛群的總數量:0~3月齡母犢牛占12%,直接出售的公犢牛占12%,3~10月齡小育成牛占20%,10月齡至2歲的大育成牛占35%,2歲至初產的青年牛占20%。
2.牛舍的設計 保溫型牛舍是指在冬季舍內的溫度保持在4℃以上。此類型牛舍必須有好的絕緣材料來保持奶牛舍的溫度。同時要求通風系統(可采用機械通風或者自然通風)在冬季具有良好的除濕功能,在夏季能夠排出舍內的熱量。
常溫型牛舍是冬季舍內比舍外稍微暖和。自然通風系統能夠除濕,并保持舍內的溫度比舍外的溫度高大約5~10℃。屋頂的絕緣材料能夠減少冬季舍內熱量的散失和夏季的熱輻射。
3種基本類型的牛舍分別為拴系式、散欄式和散放式。拴系式牛舍在我國使用比較普通,每頭牛有一個分開的牛床,在飼喂、擠奶和梳刷時都是針對單獨個體的。拴系式牛舍的跨度通常在10.5~12.0米,檐高為2.4米,牛床的規格見表1。

散欄型牛舍通常適合飼養50頭或更多的奶牛。牛舍內的采食區和休息區是獨立的,奶牛不用拴系,牛舍內40頭奶牛設置一個規格最小為3米×3米的隔離欄。3月齡以下的犢牛須要在規格為1200毫米×3500毫米的犢牛島中飼養。3~10月齡的小育成牛須要在2.2平方米/頭的育成牛群飼養欄(有臥床)中飼養。有的奶牛場可能采用散欄式飼養,其規格參見表2。

5.后備牛及牛奶牛飼養區 保持后備牛與泌乳牛分開飼養。大多數奶牛場采用散放式飼養后備牛,這樣有利于分開大群和較小的育成牛。如果不想分開,應當在采食區留一定數量的自由采食欄,但不能讓小育成牛鉆出去。10~24月齡的后備牛每頭需要3.2平方米的牛舍(有臥床)飼養。
6.糞污處理 常用的方法是.采用人工或者用刮糞板將拴系式牛舍內的糞污從糞尿溝中清出。糞污直接堆存或者發酵后做成有機肥。
散欄式牛舍中的牛糞,通過刮糞板或其他機械化工具將牛糞收集到牛舍的一端,然后用刮糞板或者罐車、泥漿泵通過管道抽到指定的區域。要提供足夠的空間來貯存和處理糞尿。
7.飼料區 規劃飼料存儲時,每頭泌乳牛每天飼喂13.6公斤干草(沒有青貯料飼喂的情況下),或者每頭泌乳有采食通道和清糞通道,通道上的糞污可用刮糞板或者其他機械設備清除。牛舍內的臥床有兩列式、三列式、四列式、五列式和六列式,牛舍的跨度為12~34米。牛舍的檐高最小為2.7米。散欄式牛舍的臥床規格見表2。
3.擠奶中心 擠奶間一般采用管道式擠奶。附屬在牛舍上,必須嚴格符合衛生要求。牛奶集中存儲在奶罐中,確保牛奶冷卻和干凈。
擠奶廳集中擠奶,是一種正規的擠奶方式,這種方式是通過奶牛的運動來減少工作人員及其工作量。奶牛通常站在1個750~900毫米高的平臺上。工作人員在坑道中擠奶。擠奶臺常見的有并列式、魚骨式、中置式、轉盤式等。奶牛在待擠區內等待擠奶,待擠區地面要求粗糙,待擠區的面積按照每頭1.1~1.7平方米設計。設計待擠區時應當確保奶牛能夠容易進入,沒有尖銳的轉角。
4.產欄和犢牛飼養區 大多數奶牛場都喜歡將這個區設置在一個環境條件可以調節的牛舍內(或者部分在牛舍內),通常是改變現有牛舍中的設施。這個區域要求干凈、保溫、通風、光照好。

每20~25頭待產牛提供一個待產欄。規格為3米×3米,或者提供一個沒有槽的拴系式牛欄(在散放式牛舍中每20~25頭牛設置一個拴系式處置欄)。奶牛場還須要設置隔離牛欄,每牛每天飼喂40.8公斤青貯料(沒有干草飼喂的情況下)。如果采用TMR混合日糧飼喂,則按照表3計算。如果奶牛定時飼喂,則每個牛位寬度為700毫米;如果不定時自由采食,則成母牛的采食槽寬度不小于500毫米。育成牛不小于300毫米。飼槽后沿的高度最大值為550毫米。(江西省金牛企業集團 徐長根郵編:33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