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李女士的丈夫王某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但是公司未與王某簽訂勞動合同,只是約定王某在公司工作期間,每月獲取工資960元。不幸的是,后來王某患上了尿毒癥,不得不兩次住院治療并進行腎臟移植手術。由于公司不肯報銷醫療費用,使本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背上了巨額債務。李女士沒辦法,只好代已癱瘓的丈夫先后兩次走上法庭討要公道。法院依照我國《勞動法》的相關規定,判決被告某建筑公司給付王某醫療費用共計22萬余元。
【點評】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認為只有繳納了醫療保險費,才能享受醫保待遇;若所在企業沒有為其辦理醫療保險關系而生病住院的話,就只好自認倒霉了。其實這是對社會保險制度功能的一種誤解。
我國《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它由養老、失業、工傷、醫療、生育五大塊組成。其目的是,勞動者喪失勞動能力或勞動機會時,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
因而,享受醫療保險作為勞動者的一項基本權利,用人單位必須為其從業人員辦理社會保險并繳納社會保險費。如果用人單位為員工參加了醫療保險,則員工患病、負傷的醫保待遇就由社保部門支付;如果用人單位未參加醫療保險,那么就要向勞動者直接支付醫療費用。本案中,致使王某的醫療費用不能向社保部門報銷其本應享受的醫保待遇,這一后果完全是建筑公司的過錯造成的。
【相關法律鏈接】
《勞動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
國務院《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第三條第二款規定:“基本醫療保險費的征繳范圍: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城鎮私營企業和其他城鎮企業及其職工,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事業單位及其職工,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職工,社會團體及其專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