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白水縣的王河村、富卓村和耀卓村,最近成了新農村建設中眾多村干部學習的榜樣。在過去,這三個村是出了名的窮村、上訪村、“爛包”村,現在它們分別以搞生產、整村容、正鄉風為突破口,帶動新農村建設的整體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也激發了當地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形成了爭先進、比成效的實干風氣。白水縣委書記史優勝感慨地說:“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整體的工程,‘20字原則’里涉及5個方面的內容,實踐證明,無論從任何一個方面去突破,都可以取得整體工作的推進。”
王河村:小小西紅柿開啟文明鄉風
在蘋果之鄉白水,雷村鄉的王河村并沒有多少優勢,因為這里并非蘋果優生區,在其他村子通過種蘋果實現了致富夢想的時候,王河村人卻很苦惱。1997年,剛上任的村支書史建華提出了搞大棚菜的思路。
為了開展大棚菜產業,史建華帶著村干部在信用社等了3天,硬是感動了信用社主任,得到了36萬元貸款,打開了大棚菜種植的第一道大門,經過9年的發展,全村共建成大棚258座,90%的農戶種上了大棚菜,667平方米(1畝)大棚西紅柿每年純利潤至少2萬元。王河村大棚菜遠近聞名,尤其是他們的西紅柿,更是供不應求,賣進了西安、渭南的超市。
生活有了奔頭的王河村農民,忙得再也不會白天晚上打麻將,也不愿意東家長西家短的扯是非,大家聚在一起談話都離不開大棚菜。村民們主動向史建華提出來要修路、搞綠化、建公廁、砌豬圈……小小西紅柿帶動的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也開啟了村民對文明鄉風的追求。
王河村的經驗證明,針對各村的實際,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必然帶動新農村的全面建設。2006年以來,白水縣下大工夫因地制宜抓生產,堅持一村一品,發展畜牧養殖、大棚菜等特色產業,發展果、畜、沼一體化建設。對蘋果產業,連續3年每年用100萬元的專項資金扶持,提升白水果業發展的科技含量,專門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簽訂了攜手共建“蘋果科技示范與科技入戶工程”協議。
富卓村:整潔村容換來經濟大發展
北井頭鄉富卓村曾是一個出了名的上訪村,由于村務不公開,老百姓對村干部不信任,村里的工作很難開展。1998年村民人均收入僅590元,村里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
這一年,在村民的一致要求下,從事煤炭運輸的朱楊進當上了村支書。他一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爭取各種資金修路、搞綠化。一些村民不支持,強擰著不配合。面對困難,朱楊進始終堅信村容村貌的改變必然帶來經濟的發展,他在村里大會小會作動員,啃下一個個“硬骨頭”,統一規劃了建房、硬化了道路、綠化了村莊,把富卓村建成了一個花園式的新農村。
漂亮的富卓村很快引起了來白水投資、旅游者的注意。依托村里成片的蘋果樹,2004年9月他們辦起了“蘋果人家”農家樂。從剛開始的三四家,到現在共發展了42家,年均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如今的富卓村已經成為白水的一個旅游資源。
富卓村的經驗證明,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是一個村良好發展的外在表現,也是發展經濟的基礎。在新農村建設中,白水縣提出了“三清”(清垃圾、清雜物、清路障)、“三改”(改灶、改廁、改圈)的整改思路,要在各村設立固定垃圾點,建立鄉村公廁,達到道路硬化、庭院凈化、巷道亮化、村莊綠化、人居環境美化的效果。
耀卓村:“五老治村”引領道德回歸
馮雷鎮耀卓村位于白水縣城東5公里處,全村7個村民小組,430戶,1960人,黨員36人,耕地面積365.33公頃,果園面積214公頃,蘋果協會、 蔬菜協會各一個,會員80人。2003年被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重點村。該村過去人均收入不足700元,現在人均收入為1200元。該村先后被評為“‘五個好’先進村支部”、“興教先進村”、“改善辦學條件先進村”、“農業綜合開發先進集體”、“旗幟工程先進示范村總支部”等。
在馮雷鎮耀卓村,村民們最近熱衷于談論如何建大棚種西紅柿。在此之前,這個村是出了名的“爛包”村。變化來自新上任的村支書井劍英——一個個體老板,他最大的創舉是在村里組織起一個“老年協會”,發動村里的老革命、老教師、老紅軍、老干部、老模范幫助管理村務。
老年協會共有61人,村里的大事小事井劍英都要和協會商量著辦。老人們非常支持村里的工作,只要是為集體辦好事,老人們就主動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遇到誰家婆媳吵架了,哪里鄰居鬧矛盾了,誰家的子女不孝順了……老人們只要一聽說,都會趕去主持公道。漸漸地,他們在村里樹立了威信,弘揚了正氣。協會會長、老教師王寶儒說:“過去村民之間有爭執,沒有人站出來說公道話,結果正義的力量得不到支持。成立協會后,我們代表協會出來主持公道,再加上老年人的威信,很容易說服群眾。”
在“五老”的大力支持下,耀卓村村民的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婆媳矛盾少了,鄰里矛盾少了,沒人亂倒垃圾了,夏天甚至看不到光著脊梁上街的人了,這些點點滴滴的變化,使耀卓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現在,他們集中精神搞生產,提出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水相連”的建設思路,并且已經開始著手實施了。未來的耀卓村發展令人期待。
耀卓村的經驗證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民素質是關鍵。白水縣在全縣農民中開展“三學三爭”活動,即:學政策法規,爭當守法公民;學道德綱要,爭當文明村民;學科技文化,爭當致富標兵。為了便于農民學習,縣里出資印發了6萬冊《農民教育讀本》,結合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大力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廣大農村形成健康、科學、文明的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