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優去劣,嚴格淘汰。雛鵝應根據出殼時間和體質強弱嚴格淘汰。對表現舉止活潑、眼大有神、反應靈敏、叫聲響亮、掙扎迅速有力、毛色粗長光潔、卵黃吸收和臍帶收縮良好,或將雛鵝仰翻能很快站起的,應選留;對腹大、血臍、大肚臍、跛腳、瞎眼、歪頭等弱雛,堅決淘汰。
2.分群育雛。根據雛鵝大小、體質強弱分群,使之生長均勻,發育整齊,以每群60~80只為宜。
3.嚴格控制溫度。育雛室溫度一般開始時應控制在28~30℃,以后每2天降1℃,當降到16~18℃時即可逐漸按常溫飼養。溫度適宜時雛鵝表現為三五成群不打堆,靜臥或安靜飲水,每隔10分鐘運動一次。
4.濕度調節。適宜濕度是60%~20%之間,可通過通風透光、勤換墊草來調節。
5.合理飼養。出殼14~36小時的雛鵝應“先飲水后開食”,飲水中可加少量葡萄糖和維生素,這樣有利于清理胃腸、刺激食欲、排出胎糞、吸收營養,雛鵝的清洗以用25℃清水為宜。開食時,用鮮嫩多汁的菜葉切成細絲與半生半熟的米飯按2∶1混合,撒在塑料紙上,誘其采食。首次喂食不宜過飽,以讓每只鵝都能進食為宜。4日齡前每天喂4~5次,每次吃八成飽;5日齡后,體內蛋黃逐漸吸收完,消化采食能力增強,日喂食可增至6~8次,晚上加喂1~2次。由于雛鵝生長快,應在飼料中加入鈣和貝殼粉,以占精料30%為宜,可適當配喂一些餅類、麩皮、米糠等。
6.合理運動。開食后每隔1小時要驅趕活動一次,在夜間或天冷時更要活動,這樣可調節體溫、增強體質。7日齡后可在清潔的淺水塘邊“放水”,在晴天無風的中午放雛鵝下水游泳,洗滌絨毛,每次不超過5分鐘。
7.適時放牧。“放水”后便可以放牧,開始時路程要近,時間要短,以后逐漸延長。第一次放牧前先飼喂半飽再放牧。
8.加強防疫。冬春季雛鵝易感疫病,要注意防疫。購入的雛鵝要確認是否用了小鵝瘟疫苗免疫,如沒有,則應盡快進行免疫接種。要經常對育雛室及用具消毒,飼料要清潔,飲水要衛生,墊草要勤曬勤換。飼料中添加土霉素可防治腸炎、白痢等細菌性疾病,添加鈣片防止軟骨癥。如發生流感,可用磺胺嘧啶0.2克/只拌入飼料中連喂2~3天,或用青霉素3萬~5萬國際單位肌注,每日2次連用2~3天。要防重于治,發現雛鵝發病及時隔離治療,保證群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