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只要根據所選菌種的生物學特性進行管理,就不會出現生理性病害。發生侵染性病害,要按照無公害要求實施用藥,以防為主,千萬不要隨便用藥。
長腿菇、不開傘 這是典型的缺氧癥狀,尤其是采用半地下菇棚栽培時,該現象發生普遍,使菇品質量嚴重下降,影響生產效益。解決辦法:加強通風管理,低溫季節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時打開通風口及門口,連片菇棚集中栽培時,可予強制性通風,3天左右即可恢復正常生長,不要用任何藥物。
攥拳菇、菌褶外翻 該現象的發生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引進的菌種未經脫毒處理,自身攜帶某些不明病毒病菌;二是該品種菌株不適應低溫出菇,受低溫刺激而呈攥拳狀;三是在基料內加入了不明成分的藥物,或在處理菇棚時或在管理中使用了某些敏感藥物,導致子實體中毒。發生該種情況時,應分析自身生產操作過程,如屬于菌種問題,則無藥可施,只能接受教訓,以防再次引進帶毒菌種;如屬低溫原因時,可想法提高棚溫,或待氣溫回升再出菇。藥物中毒時,應根據藥物品種實施補救,輕度發生時,噴施三維精素溶液可有緩解作用,并可大幅度增產。
麻邊菇、瘤蓋菇 這是典型的凍害癥狀。原因有二:一是引進的菌株不耐低溫,該類菌株在5℃左右即可發生該病癥;二是棚溫過低,即使低溫菌株也難以耐受零下的結冰環境,一般應保持在5℃以上。低溫菌株保持在0℃以上即可避免該現象的發生。
黑邊菇 該癥狀一般是菌株的遺傳性狀問題,目前尚無有效的補救措施,只能在引種時到可信單位引好種進行預防。
黃葉菇 表現為菌蓋發黃、葉片小而薄,嚴重時整個菌蓋表面全部變黃,最后死亡。該病癥是細菌性侵染所致,不少人曾經連續使用多種藥物,但治療的效果并不明顯,解決辦法:清除所有的染病菇體,連噴2~3遍黃菇一噴靈溶液,即可得到抑制。(重慶市萬州區五橋種植養殖業協會 唐中瓊 郵編:4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