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
故鄉屬江南丘陵地貌,山巒起伏蜿蜒,適宜毛竹生長。有竹便有筍。筍是竹鞭節上生的芽,冬季在土中已肥大的稱為冬筍,春天向上生長的稱為春筍。
每年的春分時節,地氣暖和,春雨飄灑,竹林中的春筍齊刷刷地拱出地面,一個個冒出青色的尖尖頭,然后一個勁地往上長,露出黃褐色帶有麻麻點的筍殼。這時,愛吃鮮的村民們挑著竹筐和鋤頭走向竹林,先對一個個春筍觀察一番,將那些認為成不了竹子的春筍挖出。家家嘗著新筍,正如鄭板橋的《筍竹》詩云:家家廚灶剝春筠。
故鄉人吃春筍的做法一般是切成片來煎,煎出的筍片嫩脆爽口,吃后嘴中有一絲絲甜味,令人直呼“鮮”。春筍還可和臘肉或鮮豬肉炒,那又是另一種滋味。我喜好筍,春筍上市之時,幾乎天天都吃,那股山野的清新氣息,那份嚼之生味的鮮美,令我想起了黃庭堅的“食筍乃余債”。詩人好食筍,認為這種偏愛是自己欠了嫩筍的債,多多食筍乃是還債。
李漁在《閑情偶寄》一書中談筍:“筍之一物,則斷斷宜在山林……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菜中之筍與藥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則諸味皆鮮?!蔽屹澩顫O稱味鮮的筍為“蔬食中第一品”,正如宋代曾幾《食筍》詩所云:“但使此君常有子,不憂每食嘆無魚?!币馑际钦f,但愿竹子年年生筍,能有筍吃何憂何嘆食無魚呢?
故鄉鄉村的山坡上生長著無數的篷篷小竹,小竹有一人那么高,竹莖比人的大拇指稍粗一些,一片片竹葉翠生生的。這種小竹具有鄭板橋筆下墨竹的那種風姿和韻味。每年清明前后,小竹叢中發出一根根小筍,村婦和小孩挎著竹籃去扯筍。扯筍就是用手將細嫩的小筍從土中扯出,無須輔以其它工具去挖。待小筍裝滿竹籃,一邊回家一邊剝筍,剝下筍殼的小筍呈現出翠綠色或黃白色。小筍嫩嫩的、鮮鮮的,一般是用豬油炒,再拌點辣椒粉。村婦們還將剝下筍殼的小筍一排排地用稻草扎好,裝在竹籃中去集市上賣,清脆的喊聲響起:“小筍呀——剛扯的小筍呀!”不多久,竹籃空了,錢包鼓了。
香椿
故鄉的鄉村處處可見到椿樹,屋前屋后,塘邊井邊,都有椿樹投下的綠陰?!肚f子·逍遙游》曰:“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币虼婚L壽,古人引以作為父親的代稱:“椿庭”,母親則稱為“萱堂”,“椿萱”則為父母的合稱。
故鄉曾出過一位被乾隆皇帝稱奇的秀才,在他未被欽點探花之前,一次鄉人請他作壽聯,他展開紅紙,舉筆蘸墨,隨口詢問壽星生日何時,壽星告知十一月十一日生。秀才不由自主地疾書:“十一月十一日生?!贝9P方發現自己走神了,忙思補救辦法,復問壽星貴庚幾何,壽星告知耄耄之年。秀才連聲稱贊高壽,自言自語好對好對,揮毫潑墨寫下:“八千春八千秋壽。”眾人皆稱奇,佩服不已。秀才的下聯引用的正是莊子所述的關于椿的典故,配以上聯天衣無縫。
椿樹的嫩芽稱椿芽,每年驚蟄前后,滿樹的椿芽在春風中搖擺,好吃鮮的后生便爬上椿樹,摘取椿芽往下丟,孩子們提著竹籃在樹下揀。那寸長的椿芽呈現紫色或青色的嫩葉,切碎后和著雞蛋汁在鍋中煎,煎成一個薄薄的大圓餅,嫩鮮鮮,香噴噴。村婦還將椿芽在熱水中一焯,撒點鹽輕輕一搓,稍稍晾干便成了可口的“鹽果子”,吃起來脆脆的,滿口清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