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這種小巧的候鳥,早在幾千年前便與詩結下了不解之緣。《詩經·邶風·燕燕》一詩中的“燕燕于飛,差池其羽”,“燕燕于飛,頡之頏之”,“燕燕于飛,下上其音”,可謂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吟詠燕子的詩行。此詩是一首惜別之作,詩中的詠燕僅為“見物起興”。不過,自此之后,詠燕的詩作便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尤其是唐宋兩代。
縱觀歷代詠燕詩,大致可分為兩類:
一類主要是寫實之作。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燕詩示劉叟》:“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嘴爪雖欲弊,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里,啁啾終夜悲。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痹娙藢⒋嗽姎w入“諷諭”類,旨在以燕喻人;我們說它又是一首精妙的寫實之作。詩中描寫雌雄雙燕銜泥筑巢,生育兒女,嘔心瀝血捕蟲喂養兒女,“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并“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直到送雛燕舉翅飛翔而去,語言淺顯生動,給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態、如聞其聲之感。清代詩人周士彬的《營巢燕》也是一首描寫雙燕哺育雛燕的寫實之作:“雙燕銜泥葺巢壘,飛去飛來掠煙水。巢成抱卵意苦辛,忍饑終日伏巢里。哺養新雛四五子,沖風冒雨尋蟲蟻。燕雛羽弱飛難起,母燕呢喃翔復止。一朝相引向天飛,子去母歸誰顧視。獨有前林慈乳烏,銜恩反哺情無已?!贝嗽娕c白詩相參讀,則不難看出兩詩的思想內容、筆法頗為相似,由此也可見白詩對后世的影響之大。
另一類主要是抒情之作。此類詩作詠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詠燕旨在借題發揮,抒寫作者的情感,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痹姷那皟删涿枥L朱雀橋畔雜草叢生,野花盛開,烏衣巷口夕陽斜照,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后兩句借詠燕而抒情,構成今昔之比,昔時金陵的榮華,王、謝兩大家族的驕奢,以及時光的流逝,朝代的變遷,物是人非,盡包蘊在這詠燕的詩句之中。又如唐代另一位詩人崔道融的《歸燕》:“海燕頻來去,西人獨滯留。天邊又相送,腸斷故園秋?!贝嗽娨匝鄽w與人不歸相對比,強烈地抒發了游子的思鄉之情,也是一首詠燕抒情的佳構。
有趣的是,在不同詩人的筆下,燕子的形象有著美與丑之分。燕子,體態輕盈,別具風神,素有“天女”之美稱。在一些詩人的筆下,燕子的形象也往往美如天女:“年去年來來去忙”,“燕子營巢得所依,銜泥辛苦傍人飛”,這是辛勤勞作的燕子;“只愁去遠歸來晚。不怕飛低打著人”,“入幕不驚揮塵客,巡檐如喚卷簾人”,這是與主人和諧相處的燕子;“自知羽翅弱,不與鵠爭飛”,“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這是與世無爭、不圖名利的燕子……
與褒揚性的詠燕之作截然相反,有些詩人的詠燕詩則別出心裁,不褒燕而詰之貶之,將“天女”翻作“丑女”歌。南宋“江湖詩人”戴復古《詰燕》便是這方面的力作:“去年汝來巢我屋,梁間污泥高一尺。啄腥拋穢不汝厭,生長群雛我護惜。家貧惠愛不及人,自謂于汝獨有力。不望汝如靈蛇銜寶珠、雀獻金環來報德。春風期汝一相顧,對語茅檐慰岑寂。如何今年來,于我絕蹤跡?一貪簾幕畫堂間,便視吾廬為棄物。”此詩采用問體,詰燕,燕不答而“我”自答,寓答于問之中。通篇擬人,將燕子人格化,又對比強烈:有縱比——燕子的“去年”與“今年”之比,“我”愛燕與詰燕之比;也有橫比——“我”對燕子倍加護愛,不望報德與燕子對“我”忘恩負義、態度冷漠之比。從而,塑造了一個忘恩負義、嫌貧愛富的燕形象,借以抒寫詩人心中之怨,對勢利小人之怨。
同是一物——燕子,在眾多詩人的筆下是“天女”,而在戴復古等詩人的筆下則成了嫌貧愛富、忘恩負義的“丑女”。何哉?燕子有體態輕盈、頗具風神、不辭辛苦的一面,也有銜泥筑窠多選在富貴人家的一面,后者從“海燕雙棲玳瑁梁”(唐·沈佺期《古意》)與“不辭故國三千里,還認雕梁十二回”(清·周京《燕來》)等詩行可見一斑,其本身根本就不具備這種特殊的審美特性,詩人們對燕子或褒或貶,只不過是“為我所用”,言在此而意在彼。陸游的《燕》,贊美燕子的辛勤,贊美燕子與人的和諧相處,實是贊美勤勞之人,贊美人與人之間存在的親密無間的真情。同樣,戴復古的《詰燕》亦是借詰燕來詰人,真正令詩人痛心疾首的是那些非燕似燕的無恥之徒。當你飛黃騰達時,他們蜂擁而至,一旦你落馬失意,他們則落井下石,又趨之若鶩于新的炙手可熱者。此類人與燕子,其形象不可同日而語,而其所作所為又是何其相似乃爾?可見,戴復古寫燕子,將“天女”翻作“丑女”歌,是化丑為美,否定丑而肯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