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蘆是我國蔬菜作物主要栽培種之一, 全國各地均有種植。為了保證西葫蘆種子的質量, 筆者參閱了大量西葫蘆雜交種子生產技術資料, 經有關專家的指導, 結合多年的實際工作經驗, 總結出西葫蘆制種技術要點如下:
1 自交系原種種子生產
自交系原種和良種必須有一定的儲備, 可以采用1 次繁殖、分批使用的方法。
1.1 原種的生產制度
原種生產分2 種方法, 一種是由育種家種子直接繁殖; 另一種是采用“單株自交”方法, 一般采用“自交混繁法”2 年兩圃生產原種。其方法是采用人工套袋自交,選擇單瓜, 分單瓜播種, 進行比較、鑒定, 當選的自交單瓜混合繁殖。
1.1.1 選株自交首先在原種生產田中, 從幼苗到坐果期選擇性狀一致、生長健壯植株30 株作標記, 選擇第2~4 朵雌花,開花時套袋。在開花的前1 天將花蕾用袋套住, 同時也將未開的同株雄花花蕾用袋套住, 第2 天清晨進行人工授粉。具體操作方法是將雌花花冠剪短, 然后將雄花除去花瓣, 將雄蕊上的花粉均勻涂抹到柱頭上, 授粉后雌花花冠仍然用袋套住, 2~3 d( 天) 后子房膨大表示授粉成功。待種瓜坐住后, 每株選擇1~2 個優良種瓜留種, 其余摘除; 種瓜成熟時, 根據種瓜皮色、網紋、果形性狀和種株的病害情況, 選留20 個瓜作室內鑒定。再根據果肉顏色、肉質、籽粒大小和色澤選留8~10 個優良健康的種瓜采種, 把種子分別風干保存, 做為原原種。
其次用半分法進行果行比較。將上年當選瓜的一部分種子種兩行區, 其余種子編號保存。生長期間對植株長相、長勢, 果形、果實大小、皮色、網紋進行對比, 注意對行內一致性及行間典型性差異進行比較, 只記果行編號, 不單收, 進行鮮瓜產量和種子量測定, 選出性狀一致的果行。
1.1.2 自交單瓜系圃將當選的自交單瓜種子, 按編號分別種植單瓜系圃, 進行分系比較, 每個單瓜系種一畦。單瓜系間留一定距離, 便于觀察記載和田間檢驗。西葫蘆生長發育過程中, 要不斷去雜去劣, 根據植株的葉形、葉色、長勢等, 3~4 葉期第1 次去雜, 6~9 葉雌花顯露時第2 次去雜, 拔除雜株雜瓜。瓜熟后, 把當選系混系收瓜, 扒瓤取籽, 曬干留種。
1.1.3 原種圃用上年收獲的混系種子種植原種圃。為了防止自然雜交, 原種圃和自交單瓜系圃, 必須注意隔離。2 品系之間如有樹林、山丘、房屋等屏障物, 間隔距離不能少于1 000 m, 若無障礙物不得少于1 500 m。對原種圃要采用優良栽培技術, 做好去雜工作, 西葫蘆充分成熟后, 采收扒籽留種, 下年可供大田生產之用。
1.2 原種生產技術要求
1.2.1 定點原種生產( 含自交單瓜系圃、原種圃、育種家種子直繁田, 下同) 由種子部門負責安排, 每個原種至少要同時安排2 個可靠的特約基地進行生產。
1.2.2 選地制種基地應選在生產人員科技素質高、積極性強的村( 場) , 土地肥力中等以上、灌溉方便、比較涼爽的地區、地塊。輪作在3 年以上, 穩產保收。
1.2.3 隔離原種生產田采用空間隔離時, 要求周圍1 500 m 內沒有西葫蘆種植, 有障礙物時與其他西葫蘆栽培田( 花粉來源地) 至少相距1 000 m。
1.2.4 播種原種生產田采取規格播種, 播前精選種子、曬種, 將決選單瓜系的種子混合種植。為了減少早春不良氣候對西葫蘆幼苗的危害, 增強幼苗抗病害的能力, 最好采取地膜覆蓋栽培, 建議對原種親本種子按照GB 15671- 1995《主要農作物種子包衣技術條件》要求進行包衣處理。
1.2.5 去雜原種生產田中性狀不良或混雜的植株一經發現即刻淘汰, 應在苗期、瓜胎期和采收前至少進行3 次去雜。苗期、花期依據親本特性, 將不符合親本自交系典型性狀的植株、病株、劣株, 及時拔除; 結瓜后發現是雜瓜的立即摘除并拔除植株; 收獲前對單瓜再進行嚴格檢查篩選。
1.2.6 收貯單瓜系圃實行當選系行混收采種。原種圃所產原種要求純度99.9% 以上, 單獨貯存, 并填寫質量檔案。包裝物內外各加標簽, 寫明種子名稱、純度、凈度、發芽率、含水量、等級、生產單位、生產時間等。
2 自交系良種的生產
2.1 定點
自交系良種的生產, 應做到每系至少由2 個基點同時進行生產。
2.2 選地、隔離
分別同1.2.2 和1.2.3 的要求。
2.3 播種
適時早播, 一般播種期在當地晚霜前30~35 d( 太原郊區在4 月5 日前后) , 生產單位應做到精細播種, 提高繁殖系數。
2.4 去雜
在苗期、花期和收瓜前至少進行3 次, 田間巡視時發現雜株立即拔除。
3 雜交種的配制
3.1 定點
雜交種的配制, 應選擇條件適宜的單位, 建立制種基地,并保持相對穩定。
3.2 選地
制種地塊應當土地肥沃、旱澇保收, 盡可能做到集中連片, 輪作期在3 年以上。
3.3 隔離
制種田采用空間隔離時, 與其他西葫蘆花粉來源地不應少于1 000 m。
3.4 播種
播種期一般在當地晚霜前30~35 d( 太原郊區在4 月5日前后) , 母本可比父本晚播5 d 左右。
按照育種者的說明并結合當地實踐經驗進行播種設置,嚴格確定父、母本的種植比例, 確保父本有足量花粉供應和父、母本花期相遇良好。也可采用加大父本栽植密度或設立集中采粉區, 采粉區面積依保證父本有足夠的花粉供應母本和方便田間作業而定。對父本行做好標記。
實行大行距、小株距、高密度。父母本數量比可安排1∶10~15, 栽植密度因品種而異。母本密度2 000 株/667 m2 左右, 行距70 cm, 株距55 cm。采用父、母本分別集中栽培法,父本栽植在母本田的一端, 父本的栽植密度可以適當加大。
3.5 去雜
去雜是授粉前的一項重要工作, 重點是父本, 按照寧錯勿漏的原則, 一旦發現雜株立即拔除, 根據自交系的葉形、葉色、長勢等, 3~4 葉期第1 次去雜, 6~9 葉雌花顯露時第2 次去雜,凡異常的父、母本植株均應在開花前拔除干凈。
3.6 去雄
在開花授粉期間, 每天17: 30 開始將母本植株上可辨別的雄花蕾全部摘干凈。去雄工作一定要認真細致, 每條蔓上的每個雄花蕾都要摘除, 不得遺漏。
3.7 人工授粉
為保證制種田授粉良好, 提高坐果率, 增加單瓜種子數,減少昆蟲傳粉導致的生物學混雜, 在母本雌花開花時, 要進行人工授粉。開花授粉前, 將母本雄花蕾去凈, 以免有自交的機會。開始授粉時, 每天16: 00 以后巡視母本田, 將第2 天要開放的母本的雌花及父本的雄花全部套袋, 第2 天7: 00-9: 00 將父本雄花先收集起來, 去除花冠, 用雄蕊在母本雌花柱頭上輕輕均勻涂抹, 然后套袋, 并做好標記。每株授粉2~3朵。
授粉期間應注意: ( 1) 發現有畸形瓜, 及時摘除, 以利后面的雜交瓜發育。( 2) 已坐未套袋的雜交瓜, 應摘掉作菜用瓜處理。( 3) 已坐雜交瓜, 套袋完整, 而未做標記, 應及時做好標記。( 4) 制種授粉全部結束后, 對父本進行后期純度觀察, 確信父本純度合格后, 應拔除父本植株。( 5) 為了防止病害傳播, 拔除的父本植株及其摘除的畸形瓜, 在非葫蘆科作物栽培田進行50 cm 以上深埋處理。
3.8 采收儲藏
3.8.1 采收授粉后40~50 d, 果實開始著色成熟。在種瓜商品成熟期與種瓜成熟期, 分別進行1 次去雜工作。種瓜成熟采收時, 應注意區別雜交果和自交果, 一定要注意所采果實是否具有本品種的特征, 有標記的是雜交果, 留作采種, 沒有標記的自交果作商品瓜處理。標記不清的、病株上的種瓜不可采收。
3.8.2 種子調制后熟是提高西葫蘆種子飽滿度及發芽率不可缺少的環節。收回的種瓜種子飽滿度差, 需均勻放在陰涼處后熟10~15 d。后熟過程應及時檢查有無爛瓜, 對檢出的爛瓜, 為了防止病害傳播, 應做深埋處理。
目前, 取種方法都是剖瓜、人工取種, 最好選晴天上午進行, 采種時應及時將種子和瓜瓤分離, 用清水漂洗晾曬。種子要經常翻動, 充分干燥后裝袋貯藏。貯藏期間注意防潮、防霉、防蟲。配制成功的雜交種, 要嚴防混雜, 剔除秕粒異形粒,單獨收貯, 包裝物內外各加標簽。
3.8.3 包裝儲藏執行GB 7414~7415- 1987《主要農作物種子包裝及儲藏》的規定。
4 田間純度檢查
4.1 檢查項目和依據
( 1) 檢查次數與標準: 母本開花前至少要進行2 次檢查,著重查明隔離條件、種植規格和去雜情況是否符合要求。苗期主要以葉形、葉色和長勢的典型性為檢查依據。在整個去雄過程中檢查累計母本雄花率超過1% 時, 制種田報廢。( 2)開花期至少要檢查3 次去雜情況, 監督制種單位及時、干凈、徹底去雄。從植株開花起, 不允許有雜株授粉, 可疑株率不得超過0.01%; 授粉結束后發現雜株率累計超過0.1% 的繁殖田, 所產種子報廢; 若父本的采粉雜株數超過父本植株總數的0.5%, 制種田報廢。( 3) 坐瓜后依據瓜皮顏色、網紋、瓜胎特征去雜; 收獲采籽時, 以瓜皮顏色和花紋、種瓜形狀、子粒大小和色澤等典型性狀為檢查依據。收獲后要對種瓜進行純度檢查, 雜瓜率超過0.1% 的種子報廢。另外, 還要根據西葫蘆的抗逆性、生育期等特性進行檢查。
4.2 檢查結果的處理
每次檢查, 都應記錄檢查情況。發現問題, 應會同生產單位負責人( 或承包人) 進行復查, 并責成其在同次檢查記錄卡片上簽字。全部檢查結束后, 要將檢查結果報送主管單位, 對報廢的種子要及時以書面方式將理由分別通知主管單位和種子生產單位。所生產的各類種子, 由各級種子檢驗機構根據GB/T 3543.1~3543.6- 1995 標準進行檢驗定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