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應該如何描述自己病情?
在患者看病就診的時候,一般大夫都會詢問以前的情況,那么,患者在描述自己病情的時候,應該怎樣表達呢?
怎么來表達,這塊對患者的要求不能太多。因為患者不懂醫療,這個時候應該由醫生來引導,醫生要傾聽,但是這種傾聽也不是閑聊天,而是要有引導性地傾聽,要提問,根據醫生掌握的情況,向患者提問。
患者怎么辦呢?患者也要聽醫生的提問,千萬不要自說自話。醫生怎么提問,怎么提示或者怎么來溝通,患者要積極配合。如果患者根本不在聽醫生的話,一直在說自己的事情,這就麻煩了,因為這根本就沒有溝通。所以醫生與患者應該互相傾聽,更多的責任在醫生,因為醫生是專業人員,要給患者足夠的引導;反過來患者一定要注意傾聽醫生在說什么,他問的是什么。我們發現在醫院門診,有50%以上的患者在就診中都會出現所答非所問的現象,這是雙方都有責任的。
其實,不光是患者要知道怎么來看病,醫生也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要了解這個人在看病當中存在哪些問題,并要想辦法去幫助解決。如果這些問題雙方都忽略掉的話,最后的結果則是,患者花了很多的時間和錢財,抱了很大的期望,最后的效果卻不理想。
如何向醫生提出自己的要求?
有很多患者看完病以后,就會給醫生提出要求,讓醫生開一些他所知道的藥物。這樣做往往會影響醫生的治療效果。在國外,患者通常不會向醫生建議說我要開什么什么藥,我要做什么什么檢查,這是不合適的。
做不做這個檢查,給不給這個藥,這個權力不是說醫生和患者簽協議的,這個責任是醫生來負的,他有他這個職責和義務。這方面國內的醫院可能存在很多的問題,這也是一個溝通上的差異表現。
作為一個聰明的患者,你可以嘗試性地跟醫生溝通,比如你可以和醫生交流,說有人建議我做這項檢查,我不了解,我要不要做?你可以請醫生來幫助你分析,并解答你的問題;而不要來了就說我要做什么檢查,這樣做是先入為主。醫生會說,既然你都知道做什么檢查,吃什么藥了,還來找醫生干什么?
如果你是以交流的態度來向醫生請教,醫生會結合你目前的狀況給出建議來,比如說,你現在這個情況,我認為這個檢查沒有必要,您可以換成別的,等等。患者既然來請醫生看病,首先就應該是信任他,這種醫患溝通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才好。
同樣,讓醫生按你的意愿開一個藥單是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請醫生看病的目的就是為了開一個藥單,那你可以找下面的普通大夫。你做出來的這個舉動對于醫患雙方來說,顯然不是一個良好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