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草原鋪翡翠,天鵝飛來不想回……”呼倫貝爾地域遼闊,物種豐富,其中不乏國家級保護動物。在邊防軍營中,官兵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了它們的安危,并與它們結成了親密的“戰友”,演義了一個個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動人故事。
邊塞和平鴿
張艷彬
鴿子,吉祥的圣鳥,和平的象征。
邊防戰士熱愛生活,更熱愛和平。在內蒙古呼倫貝爾邊防某團五連,那五十多只漂亮的鴿子給戰士的戍邊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說起連隊戰士與鴿子的故事,還得追溯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那時,連隊剛剛組建,生活很艱苦,也很枯燥。一天,幾只野鴿子光顧了連隊。戰士們高興極了,拿出糧食撒給它們吃。鴿子看戰士們沒有敵意,便安心地吃了起來,吃飽后,便飛走了,戰士們很失望。但第二天,這幾只鴿子又飛來了。戰士們又拿出糧食給它們吃,可吃飽后鴿子又飛走了……望著飛去的鴿子,連隊官兵感慨道:“要是鴿子能在這兒安家就好了。”一句話提醒了大家:“是呀,我們給鴿子做個窩吧。”于是,戰士們有的找木板,有的找釘子,在房檐下做了小木板房,鋪上嫩草,還準備了米和水。過了幾天,鴿子們又飛來了。它們看到如此好客的戰士和這舒適的“新居”,便決定在這兒落戶了。從此,戰士們與鴿子成了“好朋友”。每當起床號一響,鴿子便展翅飛翔在連隊上空,那優美悅耳的鴿哨經常在連隊上空回響,不論哪個戰士一招手,鴿子就會落到他的肩上或手掌上。鴿子還常停落在哨樓上,陪伴戰士站崗。
連隊戰士換了一批又一批,但每一批戰士對鴿子都十分珍愛。在戰士們的精心飼養愛護下,鴿子的隊伍也在不斷發展壯大,最多時達到五十多只,其它連隊的官兵都羨慕不已。連隊戰士們又將鴿子一對對送到兄弟連隊、哨所,他們希望鴿子將和平和美好帶到每一個角落。
呼啦啦,連隊的鴿子又起飛了。聽——咕咕咕,鴿子在歌唱,歌唱美麗富饒的大草原,歌唱保衛和平的衛士們。看——那一群潔白的、銀灰的鴿子在陽光下五彩斑斕,恰似一朵吉祥的彩云在邊塞飄蕩……
軍犬“阿海”
陳超
更多有關阿海的故事,是聽我的班長講給我們的。阿海是純德國種黑貝,紅黑色,性情溫順,機智聰明,曾在追捕逃犯時立下戰功……班長的描述繪聲繪色,我也著了迷,新兵剛下連時,我就很迫切地想見到這位無言的戰友。可是它在哨所上,日夜和哨所的戰士們為伴。
見到阿海時,它已經退役了,因為它到了最高服役年限。退役的阿海輕松了,它不用再鉆火圈,不用再進行撲咬訓練,也不用時時都要做好為想看它表演的人去做表演的準備了。它離開了訓練場,離開了喧鬧的人群,人們也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新配發的軍犬上了,很少有人再理會它,它成了編外的和多余的了。
那幾日,它整日悶悶不樂,低垂著頭,卷著尾巴,兩眼暗淡無神,讓人感覺到阿海有一種無聲的失落。看到它我很難過。我常常想,我能為退役的阿海做些什么呢?當時我因為訓練時間緊、事情多顧不上它,這讓阿海有了誤解。雪上加霜的是和它朝夕相處的引導員年底也復員了。
七月時節,連隊的戰友自發地為阿海舉行了葬禮。他們拿來了鍬鎬自己動手為阿海下葬,附近的小孩子——他們是阿海的朋友,也撿來了小花,一束束插在阿海的墳前。阿海沒有走遠,它長眠在離連隊不遠處后面的高山上,居高臨下的位置可以使阿海駐足觀望,也可以側耳傾聽。它舍不得和它相處的戰友,它離不開連隊。
每年七月的時候,一束束散發著清香的小花都會競相開放在阿海的墓前。
親密戰友“小白點”
常敬國
在邊防連隊每年都要壓馬訓馬,因為乘馬巡邏是邊防連隊冬季執勤的主要方式。作為一名剛到連隊任職的排長,看著有的馬勤務或者老兵從馬上摔下來的慘相,聽著有的老兵給我講的“狼狽史”,我心癢癢卻不敢上。指導員似乎早已猜透了我的心思,讓我認識了“小白點”。
“小白點”是連隊的一匹老軍馬,因額頭左側有塊白點而得名,因老實而倍受大家喜愛,更因脾氣溫順而成為像我這樣初學者的首選。在大家的鼓勵下,我接過不算高大的“小白點”,替它梳理了一下馬鬃,并按大家教的動作上了馬。誰知還沒坐穩,它就開始跑起來,只踩住一個馬鐙的我不知所措,只知道雙手緊緊地抓住馬鞍……沒跑多遠,它就停了下來,悠閑地吃起草來,好像是在給我一個調整適應的機會。我想下馬,又怕大伙兒笑話我,想來想去也沒啥好辦法,還是讓它先吃草吧……過了一會兒,指導員讓我快騎回去,并問我是不是有啥困難?我裝作很老道的樣子調轉馬頭往回趕,誰知“小白點”死活不跑,一直低著頭吃草,我用遍了大家教我的招法,也沒啥效果,反倒覺得“小白點”生氣了。此時遠處已傳來了大家的笑聲,這一下我就“火”了,摘下帽子在空中一揚,“小白點”開始撒腿狂奔,剛跑了幾步,我就狼狽并很無奈地躺在地上“看星星”了。這會兒我也不顧大家的看法了,更不顧面子了,只是想在地上多躺一會兒……不知“小白點”什么時候又回到了我身邊,也不吃草,似乎在擔心我的傷勢,又似乎是讓我上馬以表“歉意”,于是我一下子就蹦上了馬背,調轉馬頭,揚起帽子就往后一揮,“駕——”伴隨著平穩的節奏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奔馳的感覺,真的是太美妙了!我不用看也能猜到戰友們此時驚訝、佩服、高興的表情……
“小白點”啊,調皮的“小白點”!我謝謝你的見面禮!你不僅是我的“寶馬”,更是我今后親密的“戰友”。
狍子進軍營
姚 愛
熱愛大自然,已不再是一句空口號,過去的狩獵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動物不再像以前那樣離我們很遠,不敢與人類交往了。
一個春日的午后,一只大膽的野生小狍子竟然獨自闖進了我連營院。那天上午我們全連官兵正在營院勞動,一只小狍子竟然旁若無人地邁著“方步”走了進來。正在這時,長期與戰士們做伴的幾只大狗卻聞聲而動,一路咆哮著撲了過去,一眨眼的工夫,小狍子被撲倒在地,痛苦地叫著。大伙兒趕緊撂下手里的工具,沖上前去,呵退狗,抱起了小狍子。
此時這只小狍子渾身上下已多處受傷,在戰士們的懷里痛苦地抖著,連隊衛生員趕緊對小狍子的傷口進行了消毒,包扎好。有的戰士抱著小狍子,傷心地流下了眼淚,還不時地問小狍子的傷怎么樣了。我們的戰士對動物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生活在這里,陪伴我們的除了戰友外,就是這些不愿與人接觸的動物了,它們的身上寄托著戰士們的感情。
為了讓這位“不速之客”早日恢復健康,大家為受傷的小狍子專門安排了一個房間,飼養員也從當天開始照料起小狍子的“衣食”。經過精心的照顧,小狍子的傷口恢復得很快,眨眼間兩個多月過去了,小家伙兒也不再那么怕人了,傷也好得差不多了,偶爾也會給飼養員撒撒嬌。但緊接著的是戰友們的一場爭論,該不該把小狍子放回森林,經過商討,大家一致同意放小狍子回歸森林,因為那才是它真正的家。記得那天下午戰士們把小狍子送出了很遠,小狍子卻不肯離去,并發出吱吱的叫聲,好像在說:“把我留下吧。”大家仿佛聽出了它的意思,但它畢竟不屬于這個臨時的家,于是就“恐嚇”它,迫使小狍子離開,看著戀戀不舍的小狍子遠去的背影,戰士們流下了眷戀的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