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行唐縣上碑鎮磁溝村南的清涼河畔,曾經有一座占地10余畝、所轄土地160畝的清涼寺。據清朝乾隆年間縣志記載:清涼寺修建于金大定年間(即公元1183年)。傳說在我國古代北方地區,清涼寺曾經是五臺山下的第一大寺。但令人遺憾的是,清涼寺在日寇侵華期間幾經戰亂,已被毀為平地。
一
清涼寺地處我國北方太行山區與平原交界處,它北仰五臺山,南眺正定府,有降龍伏妖和保天下太平的寓意。它還處于我國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的皇道旁,是古代南方僧人和香客前往五臺山的必經之地,故有五臺南大門之稱。尤其在每年農歷六月初一至七月初一,是五臺山長達一個月的盛大廟會時間。期間,清涼寺這里亦是熱鬧非凡,燒香拜佛的、做大小買賣的、說書唱戲的、耍拳賣藝的等等無所不有。至今,磁溝村仍保留著在每年農歷六月六過廟會的習俗。
清涼寺的南面、東面和西面各建有一個大門,這區別于一般寺廟只有一個大門的特點,顯示出其高一級的寺廟形象,因此清涼寺也俗稱三門大寺。三個大門都是閣樓式建筑,正門上方有隸體橫書“清涼寺”三個鍍金大字。在寺內古松翠柏的掩映之中,由南向北建有三座大殿,分為前殿、正殿和后殿。傳說修建清涼寺時,正殿中間缺一大梁不能完工,而這大梁還必須用荊木做,這可能有佛門獨特要求之處。由于一般的荊樹長不了那么大的樹干,五臺山一高僧便尋訪天下數年,終于在一深山中發現一大簇荊樹叢長勢特別旺盛,向下一挖,原來都長在一粗大的荊樹根上,那荊樹根被挖出后正適合做正殿的大梁。清涼寺被毀后,磁溝村一村民把那根正殿的大梁抬回家并解成了木板,其堅硬的木質還真是荊木。
清涼寺內有一座八翅大銅鐘,鐘體約有一米八高,兩個大人用胳膊才能合圍起來。鐘的上半部分鑄有篆文,其下端一周是逐漸翹起的八個大翅,每個翅上鑄有形態各異的騰云駕霧的飛龍,如果分別敲擊八個鐘翅,會發出音律不同的響聲,十分悅耳動聽。
傳說,修建清涼寺時皇帝撥了十八甕銀子,有大臣奏本說花費不了那么多銀子,皇帝答曰:修建此寺對我江山社稷關系重大,應該流傳百代,那剩余的銀子可留給后人修繕用。結果,建寺只用了九甕銀子,剩下的九甕銀子便被埋于寺內。后來重修時用了剩下的那九甕銀子,但皇帝又撥下了九甕銀子埋在寺內,以后每次重修都是如此。在清涼寺被毀后,人們還以為寺內仍埋有九甕銀子,于是在寺內挖地一米多深來尋找,可是翻遍了寺內的角角落落,也未找見銀子。
二
清涼寺各大殿內皆有壁畫,其人物畫的細膩逼真,栩栩如生;其山水畫的巍峨壯觀,有一覽如身臨其境之感。后人有詩為證:
清涼大寺圣人畫,
留下芳名在今朝。
畫技畫藝傳民間,
儒家弟子皆求教。
寺院有畫有佛法,
菩薩顯圣顯奧妙。
畫景畫物有錄氣,
猶如江山在寺廟。
尤其是繪制在后殿北墻上的那三尊菩薩的主畫,據見過此壁畫的磁溝村陳老梅老人說,那三尊菩薩的眼珠都是鑲嵌的珍珠,其心臟處還各安放著一個銅鈴和一面大銅鏡,有佛心圣明、警人行善的寓意。再是那菩薩們的衣帶飄舉若飛,其仙姿猶如正從云端里徐徐降落到人們眼前。還有菩薩們的眼睛畫的更是奇妙:如果你在跟前看,好像是瞇縫著眼;稍遠一點看,眼睛好像又睜開了,在看你一樣。有見識的人曾對此壁畫這樣評價:在當今存世的中國古壁畫中,有這么年代久遠的,但沒有這么大的(此壁畫約有三米五見方);有這么大的,但沒有這么年代久遠的。
在漫長的歲月里,歷朝歷代都有許多文人墨客、名道高僧、達官貴人慕名來此地欣賞清涼寺的壁畫,領略其超俗迷人的風采,也有不少教書先生率弟子前來臨摹、講學。清朝道光年間,上碑鎮就出了一位很有名的畫師,因其在家中排行第五,當地人就叫他畫五。該人從小聰慧好學,尤其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由于家中貧因,請不起老師來學畫。當他聽說清涼寺中的壁畫畫的很好,便主動到寺里先是和僧人們交上朋友,再在寺里臨摹作畫。他越畫越覺得壁畫其中的藝術奧妙真是無窮,于是就搬到寺里住,一邊給寺里干些雜活兒,一邊在空閑時間學繪畫。經過兩年的刻苦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成了當地有名的畫師。據說,當地好多寺廟如老母廟、龍王廟、馬王廟等里面的壁畫皆出自畫五之手。
在當地,關于清涼寺壁畫的神話故事流傳的很多,現僅舉兩個。當年建寺時,磁溝村的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光著身子到寺里看畫畫,當他正在樹下撒尿時,恰被畫壁畫的畫師看到,覺得挺有趣,于是畫師就把這個光著身子撒尿的小男孩畫到了壁畫里。而那個小男孩回到家后便突然死了,人們說這是畫師把小男孩的靈魂也畫進去了,小男孩死后成仙了。另一個神話故事是,以前在清涼寺旁邊有一塊麥地,有一年麥苗返青時節,每到傍晚,就有一匹膘肥體壯的白馬從寺里出來吃麥苗,人們一追趕,白馬就跑進寺里,一連幾天都是這樣。人們便到寺里告訴了僧,僧說寺里根本沒有養著白馬。這可奇怪了,第二天人們就在寺內偷偷安排了一個小伙子,等人們把那白馬追進寺里后,那小伙子見白馬跑進前殿里,向西墻壁畫上一靠便不見了,小伙子上前仔細一看,原來里面就畫著一匹白馬。
三
時間到了1926年秋末,上碑鎮大地主張老盤(當時在縣政府中任某官職)勾結定縣一個買辦商人,密謀要將清涼寺的壁畫賣給洋人(據說有英國人和法國人)。據一些碑文和有關檔案記載,清涼寺本來是磁溝村和鄰村南王莊的共同財產,那張老盤卻信口雌黃硬說也有他們的股。洋人怕挖取壁畫時會受到當地村民的阻撓便事先暗中賄賂了縣政府中的一些官員,想讓他們來幫忙強行取走壁畫。
清涼寺的壁畫將被洋人買走的消息,很快傳遍了當地的許多村莊,人們義憤填膺,紛紛強烈譴責這種無恥的倒賣國寶行徑。在洋人挖取壁畫的第一天,許多村民一大早就自發地涌到了寺里,不知誰又撞響了那個八翅大鐘,從附近十里八村也起來不少老百姓。老百姓們堅決不讓挖取壁畫,縣局子里的三四十人手拿大槍,橫加阻攔著人們。磁溝村民吳二紅拿著一根棗樹條領頭硬向大殿里闖,局子里的人強行攔著不讓進,異常氣憤的吳二紅便向局子里的一個人身上猛抽了幾棗樹條,剎時雙方的吵罵聲響成一片,并都擺開了打架的陣勢。在老百姓的強烈抗議下,洋人們也不得不妥協下來,說叫雙方各派出代表在到政府里去談判。于是,磁溝村派出四名代表:劉老香、邸慶(后成為抗日烈士)、邸正年、吳老上,南王莊派出教書先生王老換。說是談判,其實是洋人的緩兵之計。村民代表到縣政府后,而縣政府一些官員和洋人串通一氣,根本不給老百姓做主,村民代表等于被軟禁起來。
在所謂談判的同時,洋人挖取壁畫的行動也在緊張的進行著。不過洋人采取了安撫政策,口頭上買壁畫要多出些大洋,并在寺外搭起大棚,每天讓鄰近村里的饅頭房用小車送來好多饅頭,讓所有來寺里的人們吃饅頭喝開水。而大殿里那些被招來的工匠們正在日夜加班勞作著。由于壁畫高大,工匠們還搭了木架子,他們挖取壁畫時非常小心,凡是潮濕的地方都先用專門的碳爐烘干,再輕手操作哪怕掉下來一小塊,也用紅綢布包起來。這樣工匠們一連干了十幾天,才把各大殿的壁畫取完。據說,一部分壁畫被運到了英國,另一部分被運到了法國,而那三菩薩壁畫現藏于大英博物館,其介紹欄中書有“來自中國河北行唐磁溝村清涼寺”。
據說,洋人買壁畫先是出到八萬大洋,由于老百姓鬧事又出到十萬大洋,而那個利欲熏心的定縣買辦商人卻哄騙老百姓們說,洋人只給了一萬六千元大洋。那一萬六千元大洋存到行唐的天祥鋪(即錢莊)里后,地主張老盤依仗權勢,硬說清涼寺有他們的股,便從天祥鋪支走五千元大洋。磁溝村和南王莊的村民們覺得那張老盤欺人太甚,就推出代表把張老盤告到了正定府,為此雙方又打了一場長達五年的官司。后來,在當地開明人士張澤民的調解和建議下,雙方同意用那五千元大洋在上碑鎮創辦一所高級小學,磁溝村和南王莊的孩子們可以免費上學,這樣官司才算結束。剩余的那一萬一千元大洋,八千元大洋分給了磁溝村和南王莊,三千元大洋用做兩村的公益金。日本侵華后,人們用公益金中的兩千元大洋購買了28支手槍和18支大槍,組建起了一支抗日武裝。再是那寺中的八翅大鐘,由于怕被日寇掠走,我黨領導的地下兵工廠便把那大鐘砸碎鑄了炮彈皮。
至今,當地那些八十多歲的老人一提起壁畫被賣一事,仍然倍感憤慨和痛惜,他們說如果能把流失到外國的清涼寺壁畫買回來,再重建清涼寺,讓人們能重新領略到那些古畫瑰寶的迷人風采,對國人來說那將是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