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嗎?公墓也可以是一處莊嚴而神奇的文化景觀,這風光綺麗的地方就是北京萬安公墓。它位于北京西郊香山的東麓,也就是八大處的腹地,創建于1930年,已有萬余人在此安息,是北京歷史上最早的現代公墓。
公墓由來
公墓,《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有人管理的公共墳地”(區別于一家一族的墳地)。
公墓在我國的起源比較早,從原始社會開始出現。那時候,沒有家族姓氏,部落成員死后,葬在一起,并舉行一定的喪葬儀式。伴隨著人類的發展,進入私有制以后,開始出現一家一姓為單位的家族墓地。
公墓是在原始社會解體以后出現的,如河南安陽殷墟發掘出來的統治者的墓地,都是商王及其族屬的墓地。
封建社會里也有公墓,家族墓地更加發達。另一種公墓是大都市地區的義園義地,是慈善的性質。老北京的義園義地,隸屬于各地方會館或行業會館,只安葬客死在這里的家鄉人。
1928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倡導各地建立公墓。同年12月26日,北平市政府令土地局、社會局、衛生局、工務局在城郊空曠地帶尋找百畝以上之公地數方,由衛生、工務兩局前往察看附近情形是否合宜,由工務局興工建筑。
1933年,萬安公墓在西郊建成。《香山名勝錄》載道:以前,這地方叫龜蛇匯,因有積水潭,時產金紋丹晴色和黑質紅章之蛇,體皆清秀,性也靈馴,因以為瑞。乾隆聞之,前往察看,信然。欽天監謂:山川靈毛所鐘,故產此靈物,因此劃為禁地。
萬安公墓的開辦得到北平市政府的批準和支持,允許此處稍后開辦免費墓區。1940年修訂后的《萬安公墓章程》明白地指出,該墓創始“迎合社會,而利公葬,愛惜土地,發展民生。”又云本公墓謀人類幸福,存亡俱安。表彰名績,提倡善良風俗為宗旨,凡被葬人不分國籍,不論宗教,不分階級,均可入葬。
該公墓之中央特建禮堂、追遠堂、經室、休憩室、辦公室、殯舍及道路、橋梁、亭臺、牌坊、碑碣、圍墻、池沼暨樹木、花草,俱采中外最優美方法布置之。公墓大門內青牌樓,至今猶存。
王明德是一個很規矩的商人,他把公墓的經營管理作為自己唯一的事業。他平時住在公墓里。城里有家也常回去,常親自巡夜。墓地植了很多樹,成林后常有人偷出甚至盜墓,他一聽到動靜,不鳴槍警示。他從不惹是生非,辦事謹慎小心,總是傾聽業務員和客戶的談話。解放后,因為這里安葬有中國共產黨創始人李大釗,經常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祭掃墓地,問到公墓的情況,他都一一如實相告。
李大釗朱自清“百年之后”成“鄰居”
70年來,這里安葬了兩萬余名社會各界人士。其中不少稱之為“名人”的人,曾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以相當的影響。是的,這里安葬的大多數是普通的人,他們的存在使我們確信:死對于人都是一樣的,無論高低貴賤。也正是他們在百年之后選擇了這里,使萬安公墓更具有現代公墓的意義——這種“兼容并包”的精神,切合了當初萬安公墓創辦者的本意“不限國籍,不論階級,凡屬清白人士均得認購穴地。”
請看看這些“名人”吧!
李大釗(1889~1927)及夫人趙初蘭墓。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犧牲于反動軍閥張作霖的絞架之下。1933年4月23日,北方地下黨和北京各界群眾將烈士公葬于萬安公墓。1950年后,中共中央決定在萬安公墓內建立李大釗烈士陵園,以紀念和緬懷這位20世紀初中國的“盜火者”。1983年10月29日,即李大釗誕辰94周年紀念日,舉行了有黨和國家領導人胡耀邦、彭真、萬里、楊尚昆等以及烈士親屬和名界代表500余人參加的落成典禮。建立陵園時將其夫人趙初蘭墓遷入陵園,并在原葬址恢復原來墓地舊貌。李大釗原墓碑由劉半農撰寫,陵園墓碑下面為鄧小平題寫,背面為中共中央撰寫的兩千余字的碑文。陵園大門匾額,由著名書法家楊萱庭書寫,生平事跡陳列室匾額由彭真書寫,《萬安叢書》有《李大釗傳略》專輯和趙初蘭的《巾幗英杰》存傳。
鄧文輝烈士墓。鄧文輝(1898~1927),與李大釗一同犧牲的國民黨北方負責人之一。1934年建墓,墓碑為方座尖塔狀,尖塔正面題“烈士鄧文輝之墓”,方座四座刻碑文。
韋素園墓。韋素園(1902~1932),文學翻譯家,著名文學團體“未名社”的重要成員,安徽霍邱人,墓碑后有魯迅先生撰書之碑文:君以1902年6月18日生,1932年8月1日卒,嗚呼,宏才遠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弟叢蕪、友靜農、霽野立表,魯迅書。
梁振蒲墓。梁振蒲(1863~1932),字照庭,河北冀縣人。15歲入京學估衣行,故人稱“估衣梁”。幼年曾隨秦風儀老拳師學彈腿,16歲時拜董海川為師。董先生1882年謝世,所以梁先生真正受教董先生不過兩年有余,其八卦掌法多學自尹福和和程庭華二位先生。梁先生深得八卦掌之精髓,功夫深厚,曾因為馬家堡械斗打死20多人入獄,1990年隨炸獄逃出,回家隱居,晚年在河北省立十四中學教拳術,弟子學生很多,最著名有由秀峰、郭古民、李少庵等人。
王以哲墓。王以哲(1896~1937),字鼎方,黑龍江省賓縣人。1922年從保定軍校畢業后加入東北軍,歷任排、連、營、團長,后又歷任東北陸軍24師師長、101師師長、東北陸軍一旅旅長、獨立旅長等職。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所部退入關內,駐北平。1931年2月任陸軍107軍軍長,參加長城抗戰。1935年被調往陜北進攻紅軍,失敗。接受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1936年12月參與發動西安事變,后代張學良主持東北軍工作,因與軍內少壯派意見分歧,于1937年2月2日被少壯派槍殺身亡。著有《步兵操典詳解》和《韓光第將軍遺集及講話錄》。墓碑為鄧穎超題寫:“愛國將領王以哲烈士之墓”。
韓復榘墓。韓復榘(1890~1938)字向方,河北霸縣人。1910年人陸軍馮玉祥部當兵,1926年任馮部第八軍軍長。國民革命被直奉聯軍擊敗后,一度被晉軍收編,后馮玉祥回國,再回馮部,并參加北伐。1929年背叛馮玉祥投靠蔣介石,1930年中原大戰時任第一軍團總指揮,在山東與冀軍作戰,任山東省政府主席。在山東抵制蔣介石勢力在山東的滲透,長期保持半獨立局面。1937年抗戰開始后,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為保存自己的實力,放棄濟南,一直退至魯西南,在開封被蔣介石逮捕,24日以喪失師地罪處死。其墓為80年代重修。 朱自清墓。朱自清(1898~1948)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原名自華,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揚州。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1928年出版《背影》文集而成名。1931年留學英國,次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后,積極支持昆明學生反對國民黨發動內戰,1948年簽名拒絕領取美國面粉救濟,8月12日在北平病逝。其民族氣節堪稱典范,遺著編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詩文選集》等。1988年出版有《朱自清全集》。1990年前,其墓碑及墓蓋有“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字樣,夫人去世后,于1990年與先生合葬,墓碑等式樣全部更改。
張西曼、魏希昭夫婦墓。張西曼(1895~1949),又名張百祿,湖南長沙人。1908年加入同盟會。1909年入京師學堂,1911年到海參崴入帝俄國立東方語文專科學校,1912年到莫斯科考察,1919年回京,協助北京大學恢復俄文系并任教授,與李大釗等組織“社會主義研究會”。一生奔走國事,宣傳馬克思主義和俄國社會主義革命。1922年建議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改選國民黨。1930年任北平大學法商學院俄文教授和陸軍大學政治教官。抗戰期間響應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號召,以國民黨政府立法委員的身份奔走國事,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35年在南京發起創辦“中蘇文化協會”并擔任常務理事。抗戰勝利后,1946年擔任“中國民主憲政促進會”理事長,受聘為中央大學教授。他反對內戰,主張國共合作,共建民主新中國。1949年毅然從香港回到北京,擁京。遺體將心肝脾胃捐獻作研究之用。墓碑下面由周恩來提碑碑陰郭沫若題字,有“心肝脾胃永照汗青”句,墓蓋有生平事跡為田漢撰,李濟深書,綴有小碑為其夫人魏希昭墓,其碑后有柳亞子贈詩。
魏希昭(1914~1976),張西曼夫人,協助張西曼從事社會活動,1976年去世后合葬于張西曼墓,墓后刻柳亞子先生1945年10月贈魏希昭夫人詩:蓬萊宮闕舊嬋娟,肯以瘡痍負盛年。白璧自應尊美質,紅蓮更喜侍高賢。批茶意氣環瀛史,道蘊才華步障緣。民主辛勤科學瘁,燃黎大祿喜新篇。
萬安公墓每年要接待前來祭掃墓地的群眾十余萬人次,尤其清明節最集中,前后兩個星期祭掃人次多達數萬。人們到這里來悼念逝者,傾訴親情、友情,就像家人或朋友團聚,萬安公墓成了真正的“感情的紐帶”。
我相信,現在90%以上的人都是唯物主義者,不會相信鬼神的存在,靈魂的不滅。那么,人們為什么還要勞神費力地保存先者,為了國家民族的未來,我們還要吸取他們的智慧,沿著他們開辟的道路,繼續前進。
編輯
馮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