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很多人都擔心農業開放是否會造成農產品進口的大幅增長,進而影響到中國的農產品生產以及農民的收入,甚至威脅到國家的糧食安全。現在看來,當時的認識有些過于悲觀。首先,農產品進口在入世后大幅度上升,但是其影響并非都是負面的。其次,農民的收入也沒有減少,國家的糧食安全也沒有受到影響。如果再深入考察的話,會發現中國的農業其實并不存在“開放”之說,因為原本就沒有“保護”。
逆差并不可怕
2004年中國的農產品貿易額大概是514億美元,如果把歐盟算成一個共同體的話,中國是第四大農產品貿易國,如果把歐盟成員國單獨計算的話,中國排第八位。中國農產品貿易額占整個世界農產品貿易額的比重在逐步上升。
入世之后中國的農產品出口有所增長,但進口增長更快。2003年凈出口開始下降,2004年以后則出現了凈進口的格局,全年逆差48.83億美元,到2005年逆差回落,縮小至14.64億美元。2006年上半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再次大幅增長。海關統計顯示,上半年貿易逆差已達21.5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規模。
據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盧鋒教授介紹,在占農產品貿易總額85%-90%的15類農產品中,有8類農產品呈現凈出口增加或凈進口減少趨勢,其中又可細分為四種:第一種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主力凈出口農產品,包括水產品和蔬菜水果;第二種是重要的凈出口產品,包括茶與咖啡;第三種是肉類、煙草;第四種是谷物。
在15類主要農產品中,另有7類是凈進口的。這7類又可大致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制造業(紡織)部門的原料,包括棉花、皮、毛、絲。第二種是動物產品部門的投入品,包括大豆等油料。中國目前每年進口1000多萬噸大豆。第三種是需求超常增長的,主要指牛奶。過去五年,盡管國內牛奶產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但仍然趕不上需求。

看待農產品貿易逆差?盧鋒教授在接受《經濟》采訪時說,首先要考察凈進口對象產品與其國內產量的關系。如果凈進口增加同時,國內產量也增長,即便從比較狹隘的短期需求替代角度看,凈進口增長也不應是嚴重問題。數據顯示,過去五年中我國棉花、牛奶、大豆進口增長很快,但這些產品的國內產出仍有不同程度增長,牛奶國內產出更是成倍增長。其次,要看進口產品的用途。棉花、大豆等產品進口的增加,主要是因為國內紡織業和飼料加工業的發展比較快,棉花和大豆都是作為原材料進口的。
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民收入
農業開放對中國的農業生產以及農民收入的影響是不均衡的。一方面,國內缺乏競爭優勢的農產品的進口進一步增長,對這些農產品的生產產生了替代作用,從而對我國生產這類農產品的農民收入產生不利影響。這類“進口替代”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土地密集型大宗農產品,從產區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因而貿易沖擊可能較多被相對不發達地區所負擔,對于區域收入分配差距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卻因為農業開放而獲益,例如蔬菜、水果、茶、煙草、水產等。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程漱蘭在接受《經濟》專訪時表示,中國農業開放,客觀上起到了調整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作用。大衛·李嘉圖在兩百多年前創立的“要素稟賦理論”再一次被證實。
對外開放從長遠來看對所有的國家都是有利的,但是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段,某些集團的利益得失是不一樣的。程漱蘭教授告訴記者,她在入世前曾經寫過關于肥料行業的文章。當時有人認為入世后中國的肥料行業會受沖擊,程漱蘭撰文提出不同意見,她認為受沖擊的是中國的肥料壟斷企業,不等于農民受沖擊。
程漱蘭認為,考察入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不能忽視要素稟賦的變化。中國的農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入全球市場只會讓勞動力生產要素的稀缺性增加,從而使他們的價格更高,農民從中受益。
據統計,在這5年中,中國農業經濟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勢頭,按可比價格計算,中國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2%,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5%,比1991年至2001年期間的平均增長速度分別高0.04和0.08個百分點。盡管這種增速微不足道,但是沒有出現農民收入增長減緩的跡象。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盧鋒教授告訴《經濟》,如果通盤考慮農業擴大開放與農民增收的目標關系,短期具有負面效應,但是從長期和整體來看則應具有積極作用。從農民長期增收目標角度觀察,擴大農業開放仍是一個具有經濟合理性的政策選擇。有關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過去5年中紡織業和棉紡織業就業人數分別增長了約680萬和480萬人,并且新增加就業人員絕大部分都是農民工。
哪來的“保護”?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中國農業處于國家的高保護之下,所以才對農業的對外開放感到憂慮。但實際上,目前我國農業保護水平不僅遠低于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在某些方面也低于美國、印度等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大國。印度的農產品平均關稅就高達114.5%。根據中國的入世協議,農產品全面開放之后關稅大幅下降,入世減讓表中包括的977種農產品的平均關稅2004年已經降到15.3%。而當時世界農產品的平均關稅是62%,甚至比中國入世前的關稅水平還要高。這樣看來,我們入世之前對農業的“保護”在哪里?
程漱蘭教授對于一些人宣稱的“中國農業開放后會受到沖擊”的說法感到氣憤。她告訴《經濟》:“我們說入世受沖擊主要是指原來受保護,放開后失去保護就會受到沖擊。實際上對于農業來說,我們原來并沒有保護,受到的只是歧視。我們的入世工作組在入世談判時計算過我們國家對于農業的積極保護率,總體結果是零,有一些大項甚至是負值。沒有保護,何來沖擊?”
程漱蘭認為,即使不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農業也已經融入世界市場了。中國農業和農民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在于高科技工業品以及服務業,發展中國家的優勢和他們正好相反,所以農產品自由貿易對中國是有利的。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在農業方面反對自由化。
程漱蘭說,中國的農業所面臨的問題根本不在國際主流世界的視野之內,目前的農產品多邊貿易談判主要是在歐美之間,由美國主導,中國并沒有明顯的利益得失。盧鋒認為,從現有的對農業的“保護”水平看,我國目前與高度保護國家相比仍具有較大的政策選擇度,因而也具有較多主動性。
入世是中國農業的機遇,同時帶來了眾多的挑戰。雖然已經入世5年,中國農業目前仍然是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結構為主。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這種生產方式必然要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實際上,中國的農民很多都不再依靠農業生存,非農業經營活動得到的收入是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農業GDP占全部GDP的比重已經下降到12.6%,農村勞動力向非農轉移將進一步加快。
最近商務部發布了關于農產品出口的5年規劃,提出了放低出口增長速度、加強質量效益、側重于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方針。根據這個規劃,2010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額將達到380億美元,年均增長7%,其中深加工產品的比重達到50%以上。
不過,中國農產品出口容易遭受“綠色壁壘”的限制。比如2006年5月日本開始實施的“肯定列表制度”設置了非常嚴格的農藥殘留標準,幾乎涵蓋中國對日出口的所有農產品,使中國農產品出口遭受重大打擊。目前,我國有90%的農業及食品出口企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造成每年損失約90億美元,出口受阻的產品從蔬菜、水果、茶葉到蜂蜜,隨后又擴展到畜產品和水產品。“國外實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最大障礙。” 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副研究員趙進春表示。令人擔憂的是,國外貿易壁壘日趨綜合化,且范圍還在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