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重指出,必須將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作為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任務。在“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四大宏觀調控目標中,“國際收支平衡”第一次被置于經濟工作的首要地位,表明我們對于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和中國特定發展階段的認識水平已提升至新的層次,更加重視駕馭對外開放和全球化背景下經濟結構變動趨向。
經過二十余年改革開放,我國的產業結構、資金供求、對外貿易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境外資本大量涌入,“世界工廠”蒸蒸日上,貿易順差不斷累積,外匯儲備迅猛增長,綜合國力大大增強。長期困擾我們的資本稀缺、外匯短缺、物資緊張等問題一去不復返,我國宏觀經濟環境顯著改善,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
凡事皆有兩面性,我國國際收支長期盈余也對經濟運行產生了不利影響:在保持匯率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外匯儲備的增加要求貨幣當局投放更多的貨幣,從而導致金融體系流動性過剩,刺激資產價格膨脹,影響價格水平穩定;過高的貿易順差還引發了諸多貿易摩擦,我國貿易政策和外匯政策受到挑戰,增加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我國的國際收支問題是全球經濟失衡的直接反映。美國產業投資增長迅猛,居民過度消費,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儲蓄嚴重不足,而以我國為代表的亞洲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迅速成長,商品出口增長很快、外匯儲備迅速增加。為了保障儲備資產的安全并追求較高的資產收益率,亞洲新興經濟體的資金回流美國市場,以債券形式積累了對美國的債權,而美國資本又以直接投資等形式進入亞洲新興經濟體,進一步加劇了國際收支不平衡。
我國的國際收支失衡也是經濟體制深層次矛盾和特定經濟發展階段的產物。中國人口結構正處于紅利階段,儲蓄率較高,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滯后又使居民儲蓄傾向進一步升高,以致居民消費與投資和出口的比例失調,內需不足,經濟對外依存度很高,外貿以“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為主,積累了大量貿易順差。同時,由于我國金融市場不完善,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循環,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不足,產業投資仍需依賴境外資本,吸收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資,又造成了資本項目的巨額順差。
解決我國的國際收支失衡問題,除與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積極協調、緩解全球流動性過剩、努力營造世界經濟“軟著陸”的外部環境外,更重要的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效加強宏觀調控,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第一,以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為重點,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加快出口退稅調整步伐,控制初級加工品的出口,增加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能源原材料的進口。
第二,放松企業和居民購匯限制,實施“藏匯于民”戰略,鼓勵境內投資者“走出去”,有效引導資金流出,縮小資本項目順差。
第三,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提高農民和城鎮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穩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降低居民整體儲蓄傾向,切實拉動消費,積極擴大內需,降低對出口的過度依賴。
第四,綜合利用利率和匯率手段,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發行央行票據,實施沖銷干預,吸收過多的流動性,加強窗口指導,防止宏觀經濟過熱,遏制熱錢流入。
第五,密切關注資產價格變動,限制外資進入房地產領域,在資金流入和結匯方面出臺一些外匯管制措施,防止外資推動資產價格進一步升高。
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是一項長期性任務,無論是美國調整赤字政策和匯率政策,還是中國降低儲蓄率和啟動內需,均涉及到內外多重制約因素,并非短期內可以迅速奏效。這就要求我們一心一意苦練內功,逐步解決深層次體制問題,改善金融系統效率,擺脫對海外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過度依賴。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團結一致,維護宏觀調控的權威性,加強財政、貨幣、貿易、產業、投資政策的協調配合,一定能在緩解國際收支失衡方面取得積極成果,完成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