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來中國貿易順差持續“跳躍性”增加,2004年540億美元,2005年1018.8億美元,2006年已高達1774.7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74%,不僅標志著中國經濟實力、產業國際競爭力以及抵御外部風險能力顯著增強,也使中國擺脫了長期困擾經濟發展的“外匯缺口”,消除了長達幾十年的“出口創匯”壓力。同時,中國貿易順差過大,確實帶來了一些如引發貿易摩擦、影響與美歐經貿關系、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以及宏觀調控難度加大等不利影響,引起國家高度重視,并把“減順差”作為2007年中國外貿發展的頭等大事認真對待。中國紡織服裝業一直是貿易順差的“大頭”,2005年1004億美元,占當年的93%;2006年1440億美元占當年的81%。因此2007年紡織業出口如何對待“減順差”則是業界關注的問題。
本來,從國際上以及歷史上看,不少發展中國家飽受國際收支不平衡和外匯儲備不足之苦,都希望本國貿易基本平衡或略有順差,中國外貿出口經過長期艱苦的奮斗由逆差轉為順差也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同時,外貿順差是引發摩擦的一個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因為在國際對比中中國的貿易不平衡情況并不突出,但卻引起美歐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強烈反應,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然而,中國把“減順差”作為2007年外貿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保持宏觀經濟穩定與均衡發展的工作重點來抓,也是放在整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全局以及與中國提出的建立“和諧世界”戰略目標的高度上,使外貿進出口平衡理念正式進入操作層面。
出口導向戰略的重大轉移
“積極擴大進口”是2007年中國對外經濟工作的一個新亮點,表明多年來中國實施的出口導向型增長戰略正在發生轉變。事實上,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和理念在2006年已經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盡管一切都在悄然進行,有些變化甚至僅僅只是措辭稍微有所不同,但背后蘊藏的政策轉變卻微妙而又深刻。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6年7月21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就下半年工作提出六點建議時特別強調了促進外貿進出口平衡的重要性。這是國家主席第一次在公開場所強調外貿進出口平衡的重要性,意味著政策指導思想的轉變;10月1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100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開幕式上宣布,從2007年第101屆開始,廣交會的正式名稱將由“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更名一字之差顯示戰略的重大調整。進入2007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已第四次改寫匯改以來新高,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次突破7.8關口;1月15日伴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走高,人民幣對港幣匯率中間價首次突破了1:1,多方促進貿易進口的環境機制已經形成。顯然,貿易順差問題不在于出口過多,而在于進口增長相對較慢。適應國內外形勢進一步開放市場,積極擴大進口,促進國內消費;堅持互利共贏的方針,促使進出口貿易平衡協調發展,將是新一年外貿發展的“開篇之作”。
減順差中紡出口首當其沖
中國入世后的五年中,已經屬于非“幼稚產業”的中國紡織業,必然首當其沖地接受全球化競爭和自由貿易的“洗禮”:對外開放最早變化最快、融入國際化最深受沖擊最大,尤其是2005年中美、中歐紡織品貿易摩擦的激烈碰撞,中國紡織業界已經充分體會到了國際紡織服裝激烈競爭的嚴酷現實與市場經濟內外“調控之手”的強大威力。而面臨“減順差”的重大出口戰略調整,中紡無論從歷史上的經歷還是順差保有量上是否還要首當其沖?
首先,中國紡織品的出口方面,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出口的單一化趨勢未發生實質性變化,歐盟、美國、日本、香港、韓國分別列為中國出口的前五大市場,對其紡織品出口占到中國紡織品出口額的80%以上,保持住上述五大地區市場份額十分重要;二是雖然中國紡織業一直逐步向產業升級目標努力,但目前出口的紡織品多為中低檔產品,自主品牌僅占15%,單位產品出口價值較低:三是紡織品服裝產量供大于求已經是一個全球的共性問題,產能過剩在中國紡織行業中也十分突出,只有保持長久的國際競爭力,才能尋求到適合更大發展的新空間:四是中國紡織品出口仍將面臨來自歐美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各種非關稅壁壘、反傾銷和區域性貿易聯盟體制等多種貿易保護手段制裁,中國紡織行業的正常發展和出口還將受到諸多阻撓,全球紡織貿易的自由化進程仍需要較長的時間。
其次,中國紡織服裝業,雖然在國際上是紡織服裝的制造大國和出口大國,但中國紡織品出口企業平均利潤率僅為3%~5%,出口多以定牌、貼牌為主,50%以上的服裝出口是來料加工,30%以上是由進口國提供商標、款式、設計進行來樣加工,在國內加工和配套增值后出口,自然形成順差。這是中國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同時,必然承擔轉移帶來的順差風險。事實上,加工貿易增值率越多、加工鏈條越長,加工貿易順差量自然也大,一方面說明這是順差的國際轉移,證明中國的貿易利益是與世界分享的;另一方面,如果把加工貿易看成摩擦之源,則與中國開展加工貿易并逐步轉型升級的政策要求不一致,明顯與事實不符。因此,完善加工貿易,關鍵是優化結構,提高其“含金量”。
第三,中國紡織業是傳統產業,從業人員1900萬人次,間接服務達到1億人次。從宏觀經濟上,保持紡織業出口順差,一是支持了紡織業這種出口導向行業的發展,提高了職工收入,從短期看也有利于國內消費的擴大;二是有利于緩解國內紡織業產能過剩,支持“走出去”戰略實施;三是有利于增加就業和社會穩定等。風物長宜放眼量
當前,以貿易順差為主要特征的外部經濟失衡已成為中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不解決這一矛盾,將會直接影響中國經濟的長期持續穩定發展。事實上,中國紡織業在“減順差”方面也有較大作為。
首先,中國紡織業多年來已經通過國退民進、整合資源、股份制改造、市場化運作,走出了一條市場與產業聯動的新路子:并在不斷完善紡織服裝產業鏈,提升產業結構,推進品牌建設和加強技術創新的過程中,通過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已經逐步形成了以科學發展觀為基礎,以改變出口增長方式、提高出口質量、促進貿易平衡為目的的新型產業。所以,中國紡織業能以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獲得海外市場的準入證,造成了向歐美設限地區以及非配額市場出口“量減價升”格外明顯的發展新趨勢,說明了單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參與競爭已經有了結構性改變,客觀上也為“減順差”創造了物質條件。
其次,由于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存在,以及申領歐美紡織品配額基數的需要,不排除一些紡織企業通過高報出口價值的方式使大量“熱錢”通過貿易順差的方式流入,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中國紡織品出口和貿易順差的規模,形成“泡沫順差”。
因此,以“減順差”為契機,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采取堅決有效的措施,尤其是完善加工貿易政策、優化出口結構、放寬進口限制等,切實把資源能源消耗多、帶動就業少、綜合效益差的出口壓下來,把“虛胖”減掉,當為緩解紡織品高額貿易順差的務實之選。
最后,從外貿與內需的關系角度看,中國紡織業作為勞動密集的出口導向型傳統產業,抑制貿易順差與促進經濟增長、保證充分就業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除了在觀念上改變“新重商主義”的出口觀,也可以通過理順資源價格等途徑將過高的出口速度降下來,逐步使紡織業經濟從“外貿依賴型”向“內需擴大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