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衛國戰爭以最終戰勝納粹德國而告結束,不過這一輝煌也曾遮蓋了戰爭初期的陰影。戰后蘇聯的史書上長期只頌揚己方英勇并列舉殲敵數字,卻基本不談己方損失,這顯然不能很好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其實,斯大林戰時在掌握了雙方大致損失數字后,曾告誡蘇軍將領“要學會像德國人那樣以少流血取得勝利”。據戰爭末期任蘇軍總參謀長的安東諾夫大將回憶,有一次,最高統帥突然問他:“當初為什么老打敗仗?”安東諾夫先講了一句“我們的作戰方式還是老一套”,接著又按照習慣講起空軍和坦克使用不當等具體原因。斯大林不滿意地打斷說:“您一開頭講得很對,后來又講起了細枝末節。”接著,這位最高統帥露出微笑,講了一句對戰爭初期的中肯分析——“簡而言之,我們還不太會打仗。”
無情的數字說明蘇軍付出了最高昂的學費
在戰時和戰后的很長時間里,蘇聯出于正面宣傳和維護領導威信的需要,公布的數字常有虛假。蘇聯解體前提倡“公開化”,查證檔案后于1991年6月宣布了戰時軍人因戰事死亡688萬(作戰傷亡共2335萬),加上被俘后遇害共死亡866萬人,再加上平民犧牲,全國共死亡2700萬人。
過去蘇聯戰史上輕描淡寫地提到失利時,都歸咎于敵人兵力、技術裝備占優勢,很少檢查己方的主觀因素。1969年出版的朱可夫的《回憶與思考》,對戰爭初期也只有英勇抵抗的記述而刪去了敗績。朱可夫私下曾感嘆道:“我們是在戰爭進程中學習并學會了戰爭,于是開始打擊德軍,然而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我們不好意思寫我軍在戰爭開始階段不穩定的表現。而部隊當時是不穩定的,不僅僅是退卻,而且是逃跑,是張皇失措……具體地說,戰爭初期我們不僅上邊打得不好,下邊也打得不好。”
20世紀90年代,蘇、德兩國公開的傷亡統計數據恰恰清晰地印證了朱可夫這段話。如果除去被俘數,蘇、德兩軍的作戰傷亡對比,1941年下半年是2∶1,1942年是3∶1,1943年是27∶1,1944年是14∶1,1945年是1∶1。由此可以看出蘇軍的作戰效能是越打越高,確實如朱可夫所說的,“在戰爭進程中學習并學會了戰爭”。
經浴血鍛煉最終在作戰效能上超過德軍
蘇軍在戰爭中最可敬之處在于經歷了1941年至1942年的慘重損失并沒有頹敗,反而在浴血鍛煉中積累了戰斗經驗,大大提高了作戰效能。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會戰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
在斯大林格勒會戰前4個月的防御與后兩個半月的反攻中,蘇軍陣亡、失蹤共477萬人,負傷64萬人,造成了德軍及其仆從軍損失約110萬人(德軍約80萬人),其中被俘20萬人(德軍10萬人)。由于蘇聯人口比德國多一倍,德軍又處于兩線作戰,雙方相等的損失量使希特勒無法承受,納粹政權在巨大的消耗戰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敗。1943年夏天的庫爾斯克會戰,蘇軍打退了德軍最后一次戰略進攻,自己轉入全面反攻,其傷亡量卻在整個戰爭期間最為嚴重。從7月至9月,蘇軍陣亡達68萬人,失蹤115萬人,負傷183萬人,作戰部隊在3個月內減員達1/3。同一時期德軍死亡24萬人,負傷75萬人,失蹤5萬人。從傷亡比看,此時蘇軍是德軍的27倍,顯現出剛扭轉戰局的蘇軍組織進攻的水平還比較低,采取的多是正面平推并以密集兵力猛沖戰術,未能達成合圍殲滅戰。此時德軍官兵還多是有豐富經驗的老骨干,經過對蘇戰爭磨煉,其戰斗技能正在高峰期,雖然敗退仍基本保持了完整建制,并給蘇軍以重大殺傷。
進入1944年,蘇軍對德軍連續進行了“10次打擊”,鐵拳一記比一記沉重。6月下旬至8月底,蘇軍在白俄羅斯進攻戰役中粉碎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主力,全殲28個師,共斃、傷、俘敵54萬人。是役,蘇軍陣亡、失蹤18萬人,負傷59萬人,減員量仍高于德軍。8月下旬蘇軍在羅馬尼亞進行的雅西基什尼奧夫進攻戰役,一舉殲滅德軍16個師,擊斃15萬人,俘虜10萬人(隨后羅馬尼亞人將其扣留俘獲的4萬多德軍也交給蘇軍),蘇軍只陣亡13萬人,負傷53萬人,成為總傷亡量大大少于德軍的首次戰役。
在戰敗前一年,德國因兵員枯竭實行了“總體動員”,征兵限額已擴展到從16歲至60歲,部隊中老少參差且新兵眾多,軍事素質嚴重下降。此時蘇軍征兵年限也到了下至17歲、上至55歲,不過兵力、裝備和士氣也均處于優勢,以機械化兵團突擊迂回和各軍兵種協同的水平都大為提高。在1944年秋至1945年初,蘇軍舉行進攻戰役時人員的戰斗損失大都降到德軍之下。
1945年4月中旬,蘇軍發起了對戰爭起決定性作用的柏林戰役,16天便攻克了法西斯巢穴,以陣亡81萬人、負傷28萬人的代價,擊斃德軍15萬人、俘虜48萬人(內含20萬傷兵)。若加上數萬被后送的德軍傷兵,蘇軍單純以戰斗傷亡而論仍少于德軍,并在很短時間取得衛國戰爭中最輝煌的勝利,其陸軍的作戰威力和戰術水平被公認達到了當時世界最高峰。
戰爭期間,蘇軍共動員了2700萬人,有1000萬人犧牲和失蹤,1800萬人次負傷,其中500萬人殘疾退伍。凱歌高奏時蘇軍只剩1136萬人。不過從最高統帥到下層官兵大都已是作戰經驗豐富的行家,軍事素質超過了此前號稱世界陸戰頭強的日耳曼武士。
殘酷的戰爭實踐證明,那種不惜高投入、大損失的低效益式的作戰,對于蘇聯這樣一個大國也難以長期承受。通過總結經驗教訓,蘇軍官兵都改變呆板地執行命令、服從瞎指揮的積弊,斯大林也比較注意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據朱可夫回憶,柏林戰役原定在“五一”節前結束。然而德軍的頑抗比預想要強一些,至4月30日仍有部分市區未攻克。朱可夫打電話向斯大林報告:“我們還需要兩天時間才能拿下柏林。”當時朱可夫以為最高統帥會表示不滿,沒想到聽筒中傳來的是平靜和藹的聲音:“沒什么可著急的。要愛護人,不需要無謂的犧牲。”
殘酷戰爭的幸存者通過無數人的鮮血終于學會了駕馭大規模戰爭。空前的血戰鍛煉了蘇聯的領袖和軍民,蘇聯人民贏得了戰爭,這也是研究戰史數據所得出的結論。
(摘自《外國軍事學術》)